首页 > 租号营中心 正文

4399西普大陆租号

时间:2020-04-28 15:00:02 作者:租号谷平台

奥匈帝国海军有什么战绩?

1869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乘螺旋桨动力巡防舰联合力量号赴埃及参加苏伊士运河开通仪式。

1872年,奥匈海军特格特霍夫号(纪念1871年逝世的奥地利海军原司令特格特霍夫)踏上北极探险的征程。该舰抵达、发现并命名了新地岛以北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命名)。因洋面被冰封,探险队弃舰改用雪橇和小艇返回,1874年9月终于到达俄罗斯大陆。探险队返回维也纳时受到了热烈欢迎。

1880年,奥匈海军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1896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克里特岛爆发起义。1897年,希腊派遣军队在克里特岛登陆,以驱逐奥斯曼的势力而将克里特光复为希腊领土。欧洲各大国纷纷干涉。奥匈帝国海军派军舰到克里特附近海域执行封锁,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排除在该海域之外。

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后,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奥匈帝国派出4艘巡洋舰玛丽娅·特蕾莎女皇号、伊丽莎白皇后号、Aspern号(纪念奥军击退拿破仑的法军的战役)和Zenta号(Zenta,或Senta,今属塞尔维亚的小镇,1697年奥地利、匈牙利军队在此以少胜多大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和2艘训练舰,并搭载了一个连的海军陆战队,于1900年到达中国,并驻扎在沙皇俄国控制下的旅顺港。随后奥匈舰队与海军陆战队参加了进攻大沽炮台和镇压义和团行动。《辛丑条约》签订后,奥匈海军从中国撤军,但留下了伊丽莎白皇后号常驻天津(奥匈帝国唯一的海外领地,就是天津奥租界),并且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海军陆战队得以驻扎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以保卫奥匈帝国使馆。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奥匈帝国海军与英、法、德、意四国的海军一同封锁了黑山王国的港口巴尔,以迫使黑山交出刚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的阿尔巴尼亚土地。随即在奥匈帝国支持下,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建国,奥匈帝国于是成功的避免了阿尔巴尼亚落入塞尔维亚之手而使后者获得出海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奥匈海军在“联合力量”号无畏舰上为斐迪南大公夫妇设了临时灵堂,供公众吊唁,以纪念大公生前对海军的支持。[6]

Zenta号巡洋舰于1914年8月16日在执行封锁黑山港口巴尔的任务时,遭遇7艘英、法军舰的围攻并被击沉,成为一战中奥匈海军损失的首艘军舰。

青岛之战

1914年8月23日,根据英国和日本之间的盟约,日本对德国宣战。奥匈海军伊丽莎白皇后(就是茜茜公主)号巡洋舰1900年到1905年曾在天津驻扎。1913年,伊丽莎白皇后号再次来到中国。1914年7月初,该舰奉命从天津大沽口将驻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领馆的奥匈警卫部队(奥匈驻中国殖民军“驻屯军”185名官兵,携带2门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奥制马克沁重机枪8挺)搭载南下,7月22日抵达芝罘港。经过短暂逗留于同月27日来到德国租借地青岛。此次奥匈军队是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在得到奥军统帅部的指令后,汇集青岛参加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

青岛战役的日本宣传画

9月2日,以日军为主的英日联军在山东龙口登陆,9月18日又在青岛的崂山登陆,遂开始进攻青岛。在青岛战役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表现英勇。尽管在战争初期,该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但是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地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6]

亚得里亚海的斗争

在Zenta号被击沉后的9个月里,驻扎本土的奥匈舰队基本上是静静的在普拉(今属克罗地亚)军港里度过的。1915年5月,经过了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反复的讨价还价,意大利决定对奥匈帝国宣战(奥匈给意大利的开价是,若参加同盟国,战胜后可得到法属突尼斯,但意大利最后接受了英法的开价,加入协约国,战胜后可得到奥匈帝国的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奥匈海军随即从他们位于普拉、希贝尼克(今属克罗地亚)和科托尔(今属黑山共和国)的基地出发,炮轰从威尼斯到巴列塔的意大利东海岸,其主要打击目标是安科纳等城市,以及沿海岸修建的铁路。这样,直到1917年,奥匈海军也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

当时协约国在地中海同时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三国把亚得里亚海划分成11个防区,由英国负责其中的4个,法国4个,意大利3个。由于三国的海军指挥系统不同、语言障碍和民族之间的骄傲,他们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这使得德国和奥匈海军的潜艇部队有机可乘。一个典型的缺少配合的例子是:1917年2月,一艘意大利运兵船Minas号在载着意大利军队从意大利开往希腊的萨洛尼卡的途中,在英军负责的防区内被奥匈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870人死亡。在从意大利负责的防区开进英国防区时,本应由英军舰艇接过为运兵船护航的任务。但英军错误的理解了意大利护航的驱逐舰的信息,没有接过防务,而不明就里的意大利驱逐舰就径自撇下运兵船返回自己防区了,使得运兵船在无护航状态下被击沉。

都拉斯海战

1915年12月28日,奥匈海军派遣由1914年完工的黑尔戈兰号轻巡洋舰和五艘Tatra级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开往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与已在都拉斯附近海域的奥匈潜艇U-15和另两艘驱逐舰会合,试图攻击正在撤退的塞尔维亚军队。途中,奥匈舰队发现法国潜艇Monge号,奥匈驱逐舰Batalon号向其开火,并随即撞沉了法国潜艇。29日,奥匈舰队抵达都拉斯并炮轰了这座城市。黑尔戈兰号击沉了一艘希腊汽船和两艘双桅纵帆船。但不久之后驱逐舰Lika号误入水雷区触雷沉没,另一艘驱逐舰Triglav也触雷了,所幸只是重伤而没有沉没。驱逐舰Csepel号试图将Triglav号拖回,但一个螺旋桨被缠住了,拖船工作改由Tatra号执行。于是这样一支瘸腿的奥匈舰队向北返航。

Tatra号驱逐舰

驻扎在意大利布林迪西的协约国舰队闻讯赶来,首先是2艘英国轻巡洋舰,随后是2艘意大利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和5艘法国驱逐舰。29日午后,协约国舰队在奥匈舰队返航的半路上截住了奥匈舰队。法国驱逐舰攻击了正被拖行的Triglav号,奥匈海军被迫放弃该舰,将其凿沉。随后协约国舰队试图再击沉奥匈军舰,特别是黑尔戈兰号。炮战持续了一下午,但奥匈舰队成功的逃脱追击返回科托尔基地,只有Tatra号主机中了几炮而受损。

科孚岛的三国会议

1917年4月28日,英、法、意三国在科孚岛举行会议,讨论亚得里亚海的战局。英法想发动比封锁更为积极的行动,但意大利对奥匈海军的势力(包括4艘无畏舰)仍相当忌惮,而英法在这一地区的兵力又不足以撇下意大利而单独与奥匈海军决战。而此时的奥匈海军也没有闲着,整场大战中奥匈海军的最大规模行动即将开始。

奥特朗托海峡之战

奥特朗托海峡是亚得里亚海的出口,也是奥匈海军开往远洋的唯一通道。其位于意大利与阿尔巴尼亚、希腊之间,最窄处只有72km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在奥特朗托海峡设置了防潜封锁线,从意大利的“靴子跟”到海峡东侧的科孚岛(属希腊,希腊作为协约国参战)。这条封锁线主要由拖网渔船构成,只是渔船拖的不再是渔网,而是防潜网,并且渔船都经过了改装,安装了发射6磅炮弹的炮并携带深水炸弹。

黑尔戈兰号巡洋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条防潜封锁线,却并没有能对同盟国的潜艇实现有效的封锁,德国和奥匈的潜艇[4] 依然上百次的出入亚得里亚海攻击协约国在地中海的船只,而只有两艘被封锁线捕获或者摧毁。于是这条封锁线被戏称为“筛子”。但是,由于渔船的报警功能,以及驻扎在附近港口的协约国舰队的存在,这条封锁线事实上把奥匈海军的水面舰队关在了亚得里亚海里。

于是,突破奥特朗托海峡封锁线就成为奥匈海军的重要课题。他们组织了多次进攻以求摧毁这条封锁线,1915年5次,1916年9次,1917年则多达10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17年5月14日夜至5月15日拂晓。此前的3个月里,奥匈海军对封锁线发起过4次攻击,但都没有明显成效。

奥匈海军的2艘舰艇事先前往意大利的布林迪西港外布水雷,另一艘则监视港内英国和意大利舰队的行动。14日夜里,3艘意大利商船在驱逐舰Borea号护航下前往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他们在黑暗中正好遭遇奥匈驱逐舰Csepel号和Batalon号。Borea号被击沉,三艘商船中,一艘运送弹药的中弹爆炸沉没,另两艘中有一艘中弹,另一艘起火。两艘奥匈驱逐舰随即向北撤退。

奥特朗托海峡

与此同时,由霍尔蒂上校(匈牙利人,军人,1920年后成为匈牙利独裁者)率领的三艘奥匈巡洋舰诺瓦拉号(注:不同于早先的护卫舰诺瓦拉号)、Saida号和黑尔戈兰号已经抵达封锁线,巡逻的4艘法国驱逐舰把他们当做了友军而未予理睬。接下来就是他们的一段愉快时光,击沉了当时封锁线上47艘渔船中的14艘,另重伤了三艘。协约国舰队闻讯由意大利海军少将Alfredo Acton率领赶来与奥匈舰队交火。Saida号受伤,而诺瓦拉号失去行动能力,霍尔蒂本人也受伤了。诺瓦拉号是被拖着返回基地的。奥匈的后援舰队从科托尔基地开出,协约国舰队发现后即脱离接触,双方各自返回基地。英国巡洋舰Dartmouth号在返回布林迪西的途中被奥匈潜艇U-89的鱼雷击中而受伤。U-89潜艇此前在布林迪西港外布设的水雷,在14日夜里炸沉了法国驱逐舰Boutefeu号。到整个行动结束,奥匈帝国海军击沉两艘协约国驱逐舰和14艘拖网渔船,击伤一艘巡洋舰,自己两艘巡洋舰受伤,总的来说占了便宜。

海军航空兵

1916年,奥匈海军还成立了海军航空兵,抽调海军军官接受飞行训练,配备了包括福克AIII、福克EIII、汉莎-勃兰登堡B.I、汉莎-勃兰登堡D.I、福克D.VII等德国产的飞机,也有少量奥匈国产的飞机,如Lohner L型。

1918年兵变

1918年2月,科托尔军港的奥匈海军发生兵变,多达40艘军舰的水兵参加,要求更好的待遇,以及结束这场已经对奥匈帝国一方很不利的战争。兵变被控制在科托尔军港内,3天后被包括舰队、海岸炮兵和海军陆战队在内的忠于政府的部队镇压。800名水兵因此被捕,其中几十人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最终有4人被判死刑,包括兵变的领导者,波西米亚(今捷克)人Franz Rasch。

一战末期

1917年12月9日,意大利海军的两艘鱼雷艇溜入的里雅斯特港,对奥匈海军的前无畏舰维也纳号及其姊妹舰布达佩斯号发射了鱼雷。布达佩斯号侥幸没有被击中,维也纳号则中了两枚鱼雷,不到5分钟内就沉没了。

1918年6月,已被提拔为奥匈海军总司令的霍尔蒂计划调动包括4艘无畏舰在内的主力舰队对奥特朗托封锁线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突袭,但在前往海峡的途中,伊什特万号无畏舰被意大利的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吃水线处。霍尔蒂认为突袭所必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已经丧失,于是整个计划取消。奥匈海军的官兵们试图挽救伊什特万号,一边修理、排水,一边由特格特霍夫号拖着伊什特万号返回基地。但在拖航途中,由于排水的水泵的排水效果不对称,伊什特万号严重倾斜,奥匈官兵不得不弃舰,眼看着它沉入海底。

随着同盟国在一战中走向失败,奥匈帝国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其舰队在战败后落入协约国之手。战争结束前夕的1918年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缩写作SCS)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以萨格勒布为首都,其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1918年12月1日即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又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帝国原计划在战后改组成联邦或者邦联制国家,但面对其治下各民族的独立浪潮也无法阻止,只好顺水推舟,把海军的舰队、基地、军械库、海岸要塞和商船队都交给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的里雅斯特例外,因为其所在的伊斯特拉地区战后被并入意大利)。作为回报,后者接收了这些东西后,宣布自己为中立国。

但SCS国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其中立地位也没有得到保障。1918年11月1日,意大利海军的袖珍潜艇(或称人操鱼雷,但是是由潜水员驾驶,在目标上安装炸药后返航或者弃艇逃生的,不同于二战中日本海军的自杀式人操鱼雷)潜入原属奥匈帝国的普拉海军基地,炸沉了奥匈海军“联合力量”号无畏舰(刚于10月31日移交SCS国,改名为“南斯拉夫”号)。随后,特格特霍夫号无畏舰被迫交给意大利,被放在威尼斯当做战利品展示,又被当做道具用来拍摄电影《Eroi di nostri mari》(《我们的海上英雄》,讲述意大利鱼雷艇击沉伊什特万号的故事), 然后于1924年被拆解。欧根亲王号则被法国海军强行征用,先用来演练空军对舰船的攻击,然后被当做靶船击沉。至此,奥匈海军的4艘无畏舰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而奥匈帝国也在一战最后的硝烟中土崩瓦解,其原有的沿海领土分属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王国,奥地利只保留了她的日耳曼核心领土,就是奥地利现有的版图,成为一个内陆国。奥匈帝国海军因此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存在于《音乐之声》里冯·特拉普海军上校(海军不复存在,因此被迫退役)的心里。

参考于奥匈帝国海军,此处略去奥地利帝国时期的海军历史。

给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的召开 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各自的争霸计划,它们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在解决战后问题上突出地反映出来。其中,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构成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在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

《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

《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讷依和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见巴尔干战争)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2万人;保同意赔款4.45亿美元,于37年内偿付。

《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色佛尔条约》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中国问题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得到英、法、美的支持。虽然在五四运动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是《凡尔赛和约》最终规定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此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其中中国问题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均由列强先行讨论决定。经中日谈判,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日本代表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中国代表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消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瓜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1922年2月6日签订的《九国公约》,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战争的结局、特点和影响 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

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2013年 5月1去秦皇岛玩什么好?

我推荐你去秦皇岛下车,北戴河那边相对物价高点,你要日租房的话大该80元左右我没租过,就去燕大附近装学生能有同情价(出了火车站就有6路,要是打车也别再火车站附近打车,秦皇岛宰客倒不多,站内一看你们是来玩的打车他们肯定磨叨你去给他们提成旅馆,)或者提前团购也行啊,

看海不用穿,除非体格好还想游泳,或者为了拍点泳装的照片,看日出没问题,秦皇岛天气挺好的,(除非“在家不行善,出门大雨灌”,开玩笑),

要是玩的话:新澳海底世界,南戴河娱乐中心,集发者都能玩。要是有特色的地方,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这都是别处没有的这些在山海关了,

吃海鲜的话,则个季节是皮皮虾,和燕鱼下来的季节,皮皮虾现在是40元一斤,燕鱼好像20左右吧,近期没问过,就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们,提前祝你们来秦皇岛旅途愉快

4399西普大陆租号链接:/about/97628.html

  •  标签:  
  • 4399西普大陆租号相关阅读
  • 4399西普大陆租号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