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是怎样借箭/?
因为即日就要与曹军交战,周瑜带的军队中缺箭,所以用这事为难孔明借箭,又因为没那么多时间造,三日后又有大雾,借此机会设计向曹操借箭,用二十只船各船三十人,两边排满草把,里面遮上布幔向曹军进发,曹操多疑上当射箭在孔明二十只船上。结果回军营给箭,成功地借到了十余万支箭。
什么是孔明借箭?
对有利天气(大雾)的利用,还有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且曹操新败,士气低落,在这样的天气下曹操断不敢贸然出击!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孔明借箭是什么意思?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白话文文章翻译
孔明借箭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千年过去了,苏东坡笔下生风,写出了豪放派最杰出的词,玉树临风,指挥若定,谈笑风生,曹丞相呼啸而来,曹操仓皇而逃。虽流逝千年,仍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东坡先生诗意还原了一代英杰--周瑜(字公瑾),然而,又过了一千年,周瑜的形象已经变成了足智多谋却气量狭小、心机深沉、靠关系上位之人。历史发生了什么,难道《三国志》遗失了吗?《资治通鉴》不知所踪了吗?那么为何一代完人形象全无,为后世彻底误解了呢?本文将分以下三个部分对历史完人周瑜进行解读:一、周瑜被误会的原因二、真实的周瑜三、周瑜事迹统计一、 周瑜被误会的原因作为一代之标榜、千古之英杰的人物,周瑜被后人误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 小说家罗贯中为了树立汉室正统、诸葛亮天下无双的主角光环形象,坑杀了周瑜;第二, 民间戏曲文学的传播,使得心胸狭隘成了周瑜的标签;第三, 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偏低,看不懂史书;第四, 官方价值观。(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罗贯中先生在写这部小说时首先把刘备蜀汉政权作为了汉室正统(刘备姓刘),曹操为汉贼,孙权为枭雄;进而,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从个人履历来看,和周瑜一样的接近完美)就被选作三国智慧、谋略的化身了。此时,北方谋略智商最高的郭嘉已经不幸仙逝,荀彧从不离开后方,曹操也在赤壁北周瑜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那么确实难以给诸葛亮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手了,周瑜就这么被选中了(天选之子,^_^)。于是乎,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夺南郡、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吊孝就接踵而至、纷至沓来了。1、智激周瑜智激周瑜讲的是周瑜从鄱阳湖回到吴郡时,举棋不定,被诸葛亮用铜雀台赋(曹植所写)巧妙的激怒了,然后才下定决心去北抗曹操。诸葛亮顺利拿下东吴最大的实权派--周瑜掌握着东吴精兵。从《三国志》、《江表传》都找不到诸葛亮智激周瑜的记载,甚至连两人是否见过面都找不到任何记载。《三国志》直接记载了周瑜主张抗击曹操的饱含见识的激昂言辞,《江表传》则记载是孙权把周瑜从鄱阳湖召回,咨询周瑜看法,周瑜明确反对投降。与诸葛亮确实无关。2、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课本上是有这篇课文的。讲的公元208年,曹操在消灭荆州刘表集团后,兵发东吴;孙刘联军,进军夏口,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此时,东吴大都督周瑜总督前方军事,刘备军师诸葛亮在军营参赞军机。由于诸葛亮智慧过人、才识无双,又不愿为东吴效力,因此周瑜必然除之,思之良久,直接杀之,有伤联盟情谊,因此用计杀之。某月某日,公瑾问:“先生,江上作战,何兵器最优?”“当然是弓箭”孔明应声而对,似乎很随意的样子。公瑾道:“战事已久,军中缺箭,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支,不知十日可否?”孔明微微一笑道:“大战将至,十日太久了,恐误大都督大事。”公瑾道:“那五日可否?”孔明道:“三日足矣。”三日后,孔明先生一顿操作猛如虎,长江两岸笼大雾。十万支箭何处取,丞相曹操睡糊涂。于是,公瑾叹息道:“孔明真神人也,留之必祸害东吴,必杀之。”罗贯中评语道:周公瑾心胸狭隘,不能容物,且其能不能降服孔明,常人矣。草船借箭的实际历史也确实发生在东汉末年,射箭的仍然是曹操,然而被动借箭的主角儿却是孙权。曹操与孙权征战,孙权夜窥曹营,被曹操发现,乱箭射之,孙船一面粘满了箭,船发生倾斜,因此掉了船头,两面都被射满了箭,满载而归。孙权的目的是窥探曹营,而非“借箭”,“借箭”实乃被动之举。却被罗贯中先生套到孔明身上,并且成了神作,罗贯中先生真乃神人也,妙笔生花。3、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段故事是说赤壁之战后,周瑜辛苦一年,打败曹仁,然而却被诸葛亮趁机夺了南郡。后思一计,骗刘备到东吴迎娶吴候孙权之妹(孙尚香),以在东吴地界杀之。诸葛亮三只锦囊妙计,巧破周瑜奸计,使得刘备携孙夫人全身而退,张飞活捉周瑜,士兵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周瑜。于是乎,一代英杰在临死之际喊出了千古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这段故事更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杀人诛心。客观地说,罗贯中先生最牛逼的是在周瑜帮助孙策拿下江东的过程,还给周瑜穿插进去了一些献谋献策的片段,让读者提前记住了这个年轻有为的少年,知道其以后必成大器,最终吐出一口鲜血,在空中凝结成六个大字“孔明,主角光环”,千年之后的今天,仍未散去。(二)民间戏曲文学民间戏曲文学是根据历史或者小说改编而成,如果这些戏曲家是根据《三国志》或《江表传》进行改编,那么周瑜就真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国士无双形象了。可惜的时,正史不具有故事性,也即不能吸引人去看,就拿不到门票钱。正值戏曲家苦思冥想之际,窗外飘来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刚好翻开了赤壁之战的那一页。是坚守底线重要,还是有饭吃重要呢,戏曲家掂量再三,觉得还是吃饱饭更为实在,于是就写出了大量关于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可怜的蔡邕,也是这么挂的,一部琵琶记,世上无蔡邕)。古人乐趣不多,又不用加班(自然条件限制),最常见的乐趣就是听戏曲了(元朝开始,戏曲流行起来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瑜的形象就这么从生性豁达、智计无双变成了心胸狭隘的小人了。有一天,忽然读了《三国志·周瑜传》,会觉得陈寿先生是不是喝醉酒做梦了。(三)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偏低,看不懂史书中国古代执行的是精英教育,即只有少数人是识字(不是读书中秀才哦),这就意味着普通民众是不会去读《三国志》的(同时也是看不了《三国演义》的),那么他们只能去听戏曲,戏曲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班、粉饰,于是周瑜的形象就更差了;普通民众再口口相传,自己加工一番,周瑜从一位儒将变成了奸诈小人了。只能说天可怜见,仓颉发明了文字,陈寿写了一部《三国志》。(四)官方价值观笔者读小学时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上面有一篇课文是《草船借箭》,当时,笔者也极度痛恨周瑜心胸狭隘,要害死聪明机智的诸葛亮,幸好诸葛亮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提前三日预料到天降大雾,又知曹丞相生性谨慎,必以十万箭相赠。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一出,小学生又是比较善良正直的,于是心中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便长大后,又有几人去读《三国志》?即便喜欢读史书,也都是去读《史记》(史记的文学性极强,在史书中应该是NO.1,主要是考试要考),于是周瑜哪里还有翻身的机会呢!二、 真实的周瑜口口相传的周瑜与历史真实的周瑜有何不同,真实的周瑜又是什么样子的,真的是苏东坡笔下的那位儒将吗?(一) 家世显赫周瑜出身高官世家、名门之后,庐江周氏家族曾经多代人出任朝廷要职之位,从高祖父周荣由于通晓经典而得到推荐,得司徒袁安辟为府僚。袁绍和袁术的高祖父袁安多次和他谈论当世大事,他见解独到,往往能提出不同寻常的观点,袁安很赏识、器重他。从曾祖父周兴,在汉安帝时任尚书郎。从祖父周景,少以廉洁能干见称,初被察为孝廉,辟公府。后为豫州刺史,李膺、荀绲等为从事,更迁至尚书令,登为太尉。从叔周忠先后出任大司农、光禄大夫,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汉朝三公九卿均能熟知儒家经典,从周瑜家世与后来成就可以知道周瑜是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的,这也是周瑜能请得动东吴二张(张昭、张纮)的原因。通过后世的传播,周瑜的名声是超过了先辈的。但是如果只考虑正史(不考虑《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周瑜的官职比起祖上的几位牛人是远远不如的,只是他有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的光环,因此才盖过了先祖。(二) 识人之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周瑜听说孙策很有名气,于是前往拜访孙策,发现确实是个人物,于是请孙策一家前往舒县(周瑜老家)居住,并给孙家提供了一座大宅子,共通有无。与孙策独相友善,且登堂拜母。从这一则记载中,可以看出周瑜(15岁)在青少年时已经做到了慧眼识人,且豪爽大方,不拘财物。后来也与胸怀宽广的鲁肃成为了一世好友。公元195年(兴平二年),袁术(袁家与周家是世交)准备启用周瑜,周瑜认为袁术没有用人之能,成不了大事,于是拒绝,并请求出任居巢长,以方便出逃吴郡(孙策在吴郡)。周瑜不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并且能够看到数年后的事情,可见慧眼如炬、识人之明。(三) 智勇双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曹操击败袁绍,携天子以令诸侯,要求孙权送质子前往曹营。重压之下,东吴谋臣张昭、秦松犹豫不决,周瑜坚决反对,认为:第一,东吴类似于楚国,承二世基业、兼有六郡之地、兵多将广、粮草富足,并具有长江天险,足可一战;第二,质子入朝,则受制于人,最多成为一个诸侯,只有几十个仆人,几匹马,几辆车,与南面称孤天壤之别;第三,今日不送质子,等曹操统一了天下,再投降也无妨,还是可以成为一方诸侯;因此不能送出质子。孙权之母坚定支持周瑜,并且让孙权用兄长的礼节对待周瑜。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荆州,进驻夏口,孙权召集谋士商议,群臣分成主战(武将+鲁肃)、主和(文臣谋士)两派,争议不决,孙权也一时拿不定主意。鲁肃劝孙权召回在鄱阳湖练兵的周瑜,周瑜分析利弊后指出 “第一,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草料;第三,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舍马鞍而就船桨;第四,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第五,曹军的实际力量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并且主动请缨领兵出征、击破曹操。孙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言降曹者,如同此案!”遂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出兵夏口。面对曹操号称百万之众的巨大压力,周瑜仍保持镇定,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敌我差距,做到知己知彼,击败曹操,堪称智勇双全。(四) 雅量高致东吴武将集团程普年龄最高,且曾经追随过孙坚(孙策、孙权兄弟的父亲)、孙策创下江东基业,因此人气很高,程普自己也很自负,认为周郎年幼,不堪大任,因此多次侮辱年纪轻轻的周瑜。周瑜每次都很尊敬程普,并且始终不与其计较。等到交往久了,程普转变了态度,开始很尊敬、亲近周瑜了,并且亲自告诉大家说:“与周公瑾交往,就像喝好酒一样,不知道就醉了。”周瑜能够在孙策死后,掌握军事大权,逐步折服程普、黄盖等孙氏旧臣,靠的是其超群的见识、军事才华,更是其雅量高致、性情恢廓。(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周瑜分析当时天下大事,说:“曹操北归,暂时没有力量南下;而益州的刘璋暗弱,希望可以拿下益州,进而得到汉中;让孙瑜(孙权之弟,奋威将军)联系西凉的马超一起从陇西进攻关中;自己与孙权从襄阳进攻,以败曹操。”孙权应允,周瑜回到驻所江陵,准备出征益州,但是在巴丘(从地理上来说应该是巴陵)不幸去世了……从周瑜的策略来看,是二分天下,东吴占据扬州(古时候扬州很大,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荆州(湖南湖北)、益州、汉中;而曹操占据北方的徐州、豫州、兖州、冀州、雍州;东吴分兵两路进攻曹操,一路由孙瑜联合马超骚扰关中(非主力),一路由周瑜、孙权从襄阳进攻许(今许昌,曹操大本营)。中学毕业的人应该是都学过《隆中对》这篇课文的,可以反复对一下周瑜、诸葛亮两人的战略思维,从现实自身实力的角度来说,都做出了最优解。然而由于周瑜早逝,二分天下的战略未能实现;而诸葛亮由于身体康健,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周瑜规划的南北界限在100年后南朝的东晋、宋、齐得到了实现(桓温灭了益州谯氏,实现这一想法)。三、周瑜事迹表统计四、木叶说秦始皇因为不符合儒家思想且秦被汉朝替代,因此在汉朝时,朝廷与儒生就已经把其搞臭了;李广因为与司马迁先生的悲剧人生有所吻合且有声誉而被立传,后世传扬;周瑜堪称一代完人,在后世千余年都是标榜,然而却因为小说家为了抬高另外一个人而被彻底黑化。可知:谁掌握了喉舌,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历史是用笔写出来的,确实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黑白是可以转化的。然后幸运的是:由于史家、儒生、小说家并不能抹去全部的历史,改编的部分与实际情况会存在逻辑冲突,因此给了后人还原先贤真实面貌的机会;同时随着文物的出土,也可以看到更多的资料,用于解读最接近真相的历史。说明:本文主要参考了《三国志》、《江表传》。欢迎转发,注明出处即可欢迎阅读另外几篇历史文章:木叶:被历史误会的人---秦·始皇帝木叶:被历史误会的人---汉·李广木叶:十三将士归玉门木叶:世说新语-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