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作文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
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2.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昭示民族振兴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毛泽东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良好开端。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就必须挣脱枷锁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荣誉,争取国际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不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之后,经过谈判,于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约,并于是日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英美两国取消不平等条约,促使在中国享有特权的国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于战争的胜利,不但收回了抗战以来被日本侵占的大片领土,而且光复了已被日本割占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除了香港、澳门外,一切由帝国主义租借或占领的领土均被收回。外国列强攫自中国的殖民地,终又回到祖国怀抱。再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得到加强。1942年1月1日,中国以重要成员国的身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作为战争中的三个大国之一与英美共同参加了开罗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研究与确定对日作战,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重要会议。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苏、美、英4国发起,邀请《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和参加国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载入史册,中国还成为这个最广泛的国际组织的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实现了自民国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的统一与团结,这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团结。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种政治势力。除了国共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外,还有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也是你争我夺,混战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各种政治力量、各个阶级终于摒弃成见,共同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民族敌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振兴。
国共两大党的合作是全民族团结的关键。国共两党原先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但在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主动改变策略,一再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不惜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开始则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但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终于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共产党一起战斗,形成中国军队一致团结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对敌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得到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主要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抗日战争造就了我国一代科技人才,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
大批科技人员聚集战时大后方,埋头苦干,潜心科研,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的爱国与献身热情,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抗日战争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学人才。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周培源、吴大猷、严济慈、卢嘉锡、苏步青、华罗庚等业务骨干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自己潜心钻研,而且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带领科研人员对广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区地质矿产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标本,还绘制出广西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况下,写出专著《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及19篇论文,进行了光谱学实验。浙江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抗战期间发表了近40篇文章,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学科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既然能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新的振兴。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皮肤黄如土地、记忆长如隧道的炎黄文明的承继者和享受者,面对某些先辈某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七月七日,它代表了沉重、沉痛、沉思,它以一种血火勾连的方式,以一种硝烟弥漫、哭声与怒吼交相映衬的方式,以歌唱和诀别的方式,以仆倒、挣扎、继之而起的悲壮姿态存在着。
七月七日,这一天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必须做点什么,因为它之于一个中国公民,就像阵痛之于新生,分娩之于母亲。是的,我将重温历史,让它从宛平城、卢沟桥的那一页开始翻起,从29军37师219团还击的枪声中开始寻找,我的可敬祖辈们奉献和创造的历史荣光。
七 月七日,我必须让浮躁虚华的心在它面前沉静下来,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泪、有痛有乐、有屈辱与荣光的中国公民。伴随黎明清风的吹拂,我将捧起一首战斗史诗, 一首刚刚被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的无名氏之歌,它是写给当年战斗在最前线的29军的伟大颂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 免上刺刀,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
在它的雄壮节奏和音韵鼓动下,我没有理由不亢奋,没有理由不 落泪,将一个男人的泪,献给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为理想而战的光荣先辈,这是一种荣耀,是我作为中国公民的莫大荣幸。我期待穿越时空的心灵感知,期待 自己被物质文明泡软的心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和坚韧、执著而无畏。
在卢沟桥的石狮注视下,那片历史阵痛之地,国民觉醒之地,战士奋起之地,我们有责任带着一颗负疚的心,去那儿凭吊,去那儿缅怀,用心和魂去抚摸与眺望。
当夕阳像先辈的背影一样投挂在我们的脸上,当夏日之风裹着刚烈传奇的故事扑面而至,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恭候与迎接,像一座石狮一样向它、向他们致敬,永远,永远.......
因为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 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 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 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 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 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 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 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从一本书上看到“俄国和日本发生过一场战争.....”请问有谁知道具体时间和地点吗?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日本方面称为日露战争)是1904年2月6日爆发,1905年9月5日结束的,俄国和日本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当时的满洲地区(后称中国东北)霸权的战争。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满洲驻军的能力,令俄国于此的拓展受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领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交战区的人民无辜地被卷入战争之中,造成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1.起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按照马关条约,清朝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此举引发其他列强的睽觑。在俄国、德国、法国等国的斡旋下(“三国干涉”),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出钱赎回辽东半岛。之后1896年俄国与李鸿章签订秘密条约,取得通过满洲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权利。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稍后又于当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续约》。1903年,横贯北满的东清铁路和纵贯整个满洲的东清铁路南满支线全部完工,铁路枢纽哈尔滨成为旅顺之外俄国在满洲的第二个重要据点。从此俄国在满洲取得极大的优势,独占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引发日本强烈不满,以至战争。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之下,主和派伊藤博文等退缩,造成俄国抢占了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利益。日本不甘失败,企图通过击败俄国来夺取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
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八国联军侵华,俄国趁机介入东北全境,染指朝鲜,引起日、英、美等国的不满。而日本经过多年备战,实力明显增强,1902年又与英国缔结了英日同盟,决心在中国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东北亚霸权。1903年日俄瓜分东北和朝鲜的谈判破裂,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旅顺口,不宣而战。日俄战争爆发。
2.经过
闻名的旅顺西线制高点“203高地争夺战”属于旅顺攻围战(此役日军投入14万名,日军死伤59304名。帝俄军队23万名)中典型的攻山头战役,最后激战由第七师团,并第一师团残存部队主攻,之后战术由满州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定案日军28个连队采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部队接连冲锋。当时帝俄守军拥有日军所没有的先进武器:手榴弹与马克沁重型机关枪。而俄军方面辽东地区总司令官是施特塞尔中将,旅顺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鲁诺夫中将,旅顺港司令官为古雷葛勒维其少将,旅顺要塞陆上防卫指挥官为肯德拉切夫少将。旅顺地区全部帝俄守军约42000名,大炮640门,军营52处。203高地争夺战日军战死5052名,且日军战场指挥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于11月30日战死于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战死之地竖有一碑”乃木保典君战死之所”)。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中尉已于5月27日傍晚5点30分因战受伤死于第二军(由辽东半岛盐大澳登陆)南山战役(此役日军死伤4387名并获胜。在金州俄守军1个师约1万7千名、火炮131门,在南山(扇子山)的俄守军为西伯利亚第5团约4000多名,此役俄军伤亡约1100名并败走撤退)中的金州陆军野战医院。日军于1904年12月5日拂晓攻击开使先是由炮兵重炮(当时从日本东京及大阪190门海岸防卫用的大口径直径28cm的霰弹重炮中紧急运来18门支援旅顺第三军,一发炮弹有300kg重。类似重炮台湾日治时期基隆港边警局消防队上边的山头也配置,直到1970年代才拆除)轰击山顶俄军阵地,轰击中第二十七连队集成第三中队冲锋占领203高地西南山顶,接著第二十八连队集成第一中队肉博冲锋占领203高地东北山顶,傍晚再由集成第二十五连队攻克203高地中央山顶。守卫高地的俄军全部战死。日军战场记录显示,当日军攻下203高地之西南山顶,东北山顶,及中央山顶时,山顶俄军阵地几无一人存活,俄军可谓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接著日军12月5日傍晚开使,炮兵由203高地的山腰用重炮炮轰旅顺市区俄军要塞,及歼灭港口中帝俄退守旅顺港之第一太平洋舰队残余主力舰只十余艘。自此旅顺帝俄守军苟延残喘,败局已定。之后第十一师团攻占东鸡冠山俄军永久堡垒,12月28日第九师团再占领二龙山俄军永久堡垒,二龙山战役为旅顺攻围战的最后一场战斗。1905年1月2日下午1点,俄军参谋长雷伊斯,及德西建史诺维其上校已在原清朝北洋水师营的农舍,等着日军第三军参谋长伊地知的到来交渋受降条件。1月5日乃木大将,及其参谋长伊地知,与旅顺俄军辽东地区总司令官施特塞尔中将,及其参谋长雷伊斯,在北洋水师营的农舍签定旅顺俄军投降书。1月14日在水师营的东边由乃木大将主持战没者招魂祭(竖一柱写:第三军战死病殁各位之灵,柱前摆一颗300kg的霰弹炮),并朗读祭文。此后第三军乃木率领往北投入黑沟台(此役日军死伤9093名。而俄军战死及失踪2743名,负伤8989名),及奉天会战。
在辽阳西北的二公台开使,日军满州军总司令部对奉天由西往东(至抚顺)布下第三军,第二军,第四军,第一军,及鸭绿江军的包围战线,日本军共25万名,面对帝俄远东军总司令官库罗巴特金大将(帝俄远东地区总督为阿雷库塞也夫大将)率领的37万名帝俄陆军(当时帝俄全国陆军约300万),开始作奉天会战前的战略准备。奉天会战后统计帝俄军战死8705名,负伤51388名,被俘21791名,失踪7539名。而日军战死16553名,负伤53475名,被俘404名。日军被俘较少的原因之一,除日军军事训练严格与奉天会战的战略布局及战术调度成功外,在日本军人在军国主义的教导下,军人战败到不能撤退时,须以切腹或其它方式自杀以表示对天皇的誓死效忠。
日俄战争以海战(仁川海战)开始,也以海战(对马海峡海战)结束。俄军共伤亡十二万人,日军八万人,而当地清朝的平民伤亡也很大,据战后清廷统计,平民伤亡两万人,财产损失折合白银6千900万两。
3.年表
日俄战争年表
1904年
2.6 日本对俄罗斯发布最后通牒
2.8 日本陆军,仁川开始登陆
2.8 日本海军夜袭旅顺港外的俄罗斯舰队
2.9 仁川海战
2.10 互相宣战
2.24 第一次旅顺口闭塞作战
3.27 第二次旅顺口闭塞作战
5.1 鸭绿江渡河战役
5.8 日本陆军在辽东半岛开始登陆
8.10 黄海海战
8.14 蔚山海战
8.19 第一次旅顺总攻击
8.30 辽阳会战
9.19 第二次旅顺总攻击
10.9 沙河会战
10.15 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起航
11.26 第三次旅顺总攻击
12.5 日本军占领旅顺口203高地
12.31 第四次旅顺总攻击
1905年
1.2 旅顺开城投降
1.25 黑沟台会战
3.1 奉天会战
5.27 日本海海战
9.1 日俄两国签署休战议定书(休战)
10.14 日俄两国缔结日俄讲和条约(朴茨茅斯和约)(战争结束)
4.影响
日俄战争最直接的后果是日本对南满(中国东北南部)的控制及稳固对朝鲜的统治。关东州租借地(旅顺、大连)以及东清铁路长春以南段(后来的南满铁路)均由日本控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开始驻扎。日本成为第一个近代通过大规模战争打败欧洲白种人殖民者的黄种人国家,从此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停战5年之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停战23年之后,关东军在沈阳郊区皇姑屯炸死了中国东北军阀张作霖。又过了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中国东北。
俄国的失败使其停止在远东的扩张计划,集中精力在欧洲发展,与法、英等国结盟,最终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至1917年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苏联。
英国为其全球战略利益,鼓动结盟的日本,成功的击退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企图。在10年后的一战中,又再次怂恿日本赶走占据中国胶州湾的德国人。致使日本在远东的势力疯狂膨胀,最终威胁到英国本身的利益。1920-1930年代,英国在远东的霸主地位急剧衰落。英国驻东亚的军队最终在二战期间被日本军队彻底击败,退出远东。
清政府对于这场在自己领土上的战争表示中立,而战争中大量中国东北地区平民遇难,这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看清政府的无能,决心变法或革命。日俄战争6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的反清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曾致电称颂日本战胜俄国。
5.日俄战争遗址
目前,在旅顺地区仍保留众多的日俄战争遗迹开放观光。
白玉山表忠塔
水师营会见所
203高地 - 日语取其音称尔灵山
老铁山炮台
电岩炮台
东鸡冠山北堡垒
旅顺监狱
二战中的十六场经典战役有哪些?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39年10月波兰战役结束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
1940年5月19日英国远征军开始撤退,6月2日撤退完毕
1940年6月14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不列颠战役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4月18日美国16架B-15轰炸机轰炸东京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国击败日本,
1942年7月阿拉曼战役英军击败德军,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全歼德第6集团军扭转战局
1943年2月美军占领瓜岛
1943年4月18日美国P-38机群击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机,击毙山本
1943年6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7-8月苏军与德军进行库尔斯克会战,击败德军
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同时,美军太平洋舰队进行马里亚那岛登陆
1944年10月美军登陆菲律宾,莱特湾海战爆发
1944年12月德军阿登反击,被盟军击退
1945年1月菲律宾战役结束
1945年3月美军登陆硫磺岛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美军登陆冲绳岛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5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1945年9月,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各年份大事记: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国首次使用闪电战术,入侵波兰。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闪电战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
九月十七日:苏联取得德国默契,从东面进攻波兰。
九月二十七日:波兰向德无条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军队侵略芬兰,轰炸首都赫尔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和约,割让领地予苏联。
四月九日:德国进侵丹麦与挪威,丹麦不予抵抗,挪威则奋起迎敌。
五月十日:德军席卷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
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邱吉尔继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军越过法国边境。荷兰军队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军队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战局急转直下,约有三十四万英、法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开始自法国撤退到英国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尔克奇迹。
六月十日:义大利对英、法两国宣战。
六月十四日:希特勒的军队进入不设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具当元帅继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接受纳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与德国签署休战协定。
七月十日:德国首次大规模袭击英国本土,不列顚战役开始。
九日七日:伦敦第一次遭到德国飞机猛烈空袭。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参加柏林 - 罗马轴心,缔结三国盟约。
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将义大利军队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国国会提出租借法案,触动了孤立主义者与干涉主义者的激烈辩论。
三月十一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全面援助英国及所有对抗轴心国的国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领袖为防上国家加入轴心国组织,发动政变,推举保罗亲王的政权,推举彼得二世为国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国舰队於马塔班角大败义大利海军,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
三月三十日:希特勒的非洲军队在北非发动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军队向德国投降,但游击战则继续进行。
五月十日:纳粹德国第二号头子鲁尔夫.赫斯,秘密飞抵苏格兰,企图私下与英国进行和谈。
五月二十日:德军进攻位於地中海东部由英国据守的克里特岛。
五月二十七日:德国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於北大西洋被皇家海军击沉。
六月一日:英军弃守克里特岛。
六月十四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轴心国在美国的资产,国务院下令关闭所有德国驻美领事馆及宣传机关。
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对苏联宣战,沿著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长战线,进攻苏联。
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停止对日贸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一艘船上进行秘密会议,随后发表联合声明,陈述战争的共同目标,是为大西洋宪章。
九月八日:德军开始围困列宁格勒,持续达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纳粹军队攻陷苏联乌克兰首都基辅。
十月十七日:军人极端领袖东条英机被委任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娒斯」号,护送军火运输船的时侯,被德国潜艇击沉。一百一十五人丧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从东京到达美国,商谈美、日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国第八军,在利比亚的沙漠发动攻势。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时间上午七时五十分,日本发动空中奇袭,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国军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对英、美宣战。
十二月八日:美国国会通过对日宣战。邱吉尔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即对日本作战。
日军入侵泰国和马来亚。
日本第一批部队登陆菲律宾,大规模空袭菲律宾群岛。当地守军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十二月十日: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在马来亚被日机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国及义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声明该两国与美国已处於交战状态。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驻香港的皇家军队向日军投降。
魏莱特将军和少数美军撤退至柯里基多岛。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美国军机,轰炸东京。
五月八日:美、日双方均宣称在珊瑚海战役中大捷。美航舰「勒星顿」号和日航舰「祥凤」号沉没。
五月六日:魏莱特将军在柯里基多岛向日军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飞机袭击中途岛,在海空激战中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国隆美尔将军攻陷北非的土布鲁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将军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的美军统帅。
七月一日:苏联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围困二十五天之后,终被德军攻陷。
八月七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所罗门羣岛的瓜达坎纳岛登陆。
八月十九日: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袭击位於英伦海峡的法国海岸城市狄厄普,损失惨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在埃及的阿蓝哈尔法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十一月五日:隆美尔部队在亚拉海恩战役中大败之后,朝突尼西亚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登陆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纳粹军队向尚未被占领的法国领土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军击退德军,夺回土布鲁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将军率领下,在史达林格勒之战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会同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
一月三十日: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第一次白昼空袭。
二月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投降,史达林格勒之战结束。德军统师保禄斯在投降前两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军从瓜达坎纳岛撤退,终止历时六个月的顽抗。
三月二日:新几内亚海岸对开的俾斯麦海发生海战,日本大部分舰只被摧毁。
五月十一日:美军在阿留申羣岛的阿图岛登陆。
五月十二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西亚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显示盟军在北非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九日:盟国军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进攻西西里岛。
七月二十五日: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辞职,巴多格里奥元帅继任。
八月一日:美国「解放者」战机轰炸普洛耶斯的罗马尼亚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军完全占领西西里岛。
九月三日:盟军越过麦西那海峡,进攻义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义大利宣布向盟军投降。
九月十日:德军炮轰并夺取罗马。义大利海军由盟国接管。
十月一日:美国第五军攻占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义大利对德国宣战。
十日月十九日: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十一月一日:美军在所罗门羣岛的布肯维尔登陆。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基辅。
十一月二十日:美军在吉耳贝特羣岛的塔拉瓦及马晋登陆。
十一月二十三日:罗斯福、邱吉尔及蒋介石在埃及首都举行第一次开罗会议。
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邱吉尔及史达林「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为盟国远征部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策划和指挥进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国的战舰「香霍斯特」号在北角被英国海军击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安齐峩的德军阵地后方降落。
二月二日:苏联军队进入爱沙尼亚,并向拉脱维亚进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克马绍尔羣岛的洛尔拿穆岛,五天之后,美军又占领瓜加林岛。
二月二十一日:东条英机获任命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成为军事独裁者。
三月二十日:纳粹为了解除巴尔干半岛所受的威胁,挥军进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乐将军成为设在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
四月二十二日:麦克亚瑟将军率领美军登陆荷属新几内亚的荷兰第亚岛。
五月九日:苏联军队收复塞瓦斯托波海军基地。
五月十八日:纳粹军队从卡辛诺修道院撤退,为期三个月的大包围於是结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军从义大利安齐峩的滩头阵地发动攻势。
五月二十五日:德军放弃由安齐峩至德拉西纳整段义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军队拿下未受德军摧毁的罗马。
六月六日:欧洲登陆日。以艾森豪为首的盟国大军登陆诺曼第,对希特勒的欧洲堡垒发动筹划已久的大攻势。
六月十三日:德军首次用V-1火箭攻击英国。
六月十四日:戴高乐将军巡视诺曼第。这是他四年以来第一次重临法国。
六月十五日:美国首次派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宾海大战中,美国的舰载机袭击位於马利安纳羣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日本舰队。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瑟堡港的德军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之后,美军攻占马利安纳羣岛的塞班岛。
七月十一日:苏联红军突破拉脱维亚及立陶宛两国的边境。
七月十八日:英国第二军在法国的康尼攻破德军防线。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希特勒东普鲁士总部发生爆炸,希特勒仅受轻伤,行刺计划失败。
七月二十一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步兵在关岛建立滩头阵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军在法国圣罗以西突破德军防线。
八月十日:美军苦战三个星期,终於占领关岛。
八月十一日:盟军迫近佛罗稜萨,德军弃守,该城安然无损。
八月十五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康城与土伦之间发动攻势。
八月二十一日:美军装甲纵队到达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纳河地区。
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向苏联投降,并加入盟国阵营。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获解放,德军司令向勒克莱克将军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将军在布德雷中将陪同下进入巴黎。
九月三日:陆军中将邓普绥麾下的英国第二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九月四日:芬兰及苏联宣布休战。
九月五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
九月八日:德国发射第一批V-2火箭炮袭击英国首都伦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亚与苏联签署双边休战协定。
九月十日:罗斯福与邱吉尔在魁北克举行大战期间的第九会议,也是两巨头在该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
九月十七日:盟军空运部队深入荷兰。
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军队从波兰出发,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将军指挥下的华沙抵抗军,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后,终於向德军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登陆。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湾战役,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国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沉。
十一月六日:史达林宣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
十一月七日:罗斯福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十一月十二日:德国战舰「提匹兹」号在挪威特罗素对开海面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驻塞班岛的美国B-29型轰炸机大炸东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在阿登区发动大规模反攻,是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麦考利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由从南方推进的盟军先锋部队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麦克亚瑟将军麾下的部队在吕宋岛马尼拉以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湾登陆。
一月十七日:苏联派出军队攻占波兰首都华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临时政府与同盟国签署休战协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麦美耳获得解放,苏联完全控制该国。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英属马尔他岛上会面,此次会谈是雅尔达会议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军进入马尼拉。
二月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雅尔达会议,策划如何控制德国及其他已被解放的东欧国家。
二月十九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距东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岛。
二月二十三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夺得琉璜岛的摺钵山。
三月四日:芬兰对德国正式宣战,实际的宣战日期则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国第一军在里马坚渡过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科隆落入盟军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庞大的B-29型机羣轰炸东京,炸平市内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稳握琉璜岛。
四月一日:美军进攻东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冲绳岛。
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四月十三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落入苏军手中。
四月十六日:苏联军队沿著七十二公里长的战线推进,对柏林作最后一击。
四月二十五日: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畔的土高会师,互相庆祝此一历史性时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以及十六名笃信法西斯主义的亲信在义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齐格拉。
四月三十日:希特勒於柏林总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苏联国旗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顶上飘扬。美军从达豪集中营释放了三万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苏军手中;义大利北部的残余德军部队投降。
五月三日:英军收复缅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国在法国里娒斯举行的一项仪式中,向各同盟国及苏联正式无条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苏、法四强,共同宣布德国战败。四强接管德国,将该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六月二十一日: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获全面胜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安全宪章,成立联合国。
七月四日:麦克亚瑟将军宣布菲律宾全国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艾德礼领导的工党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亚拉摩戈多市试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会议在德国举行,社鲁门、邱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史达林出席会议。
八月二日:发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条款令德国人有来日维艰之感。
八月六日:美国的原子弹投落广岛,几乎毁灭整个城市。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且进军东三省。
八月九日:美国把另一枚原子弹投落在日本长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战败。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於东京对开海面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及一些军事领袖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年份大事记: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国首次使用闪电战术,入侵波兰。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闪电战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
九月十七日:苏联取得德国默契,从东面进攻波兰。
九月二十七日:波兰向德无条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军队侵略芬兰,轰炸首都赫尔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和约,割让领地予苏联。
四月九日:德国进侵丹麦与挪威,丹麦不予抵抗,挪威则奋起迎敌。
五月十日:德军席卷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
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邱吉尔继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军越过法国边境。荷兰军队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军队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战局急转直下,约有三十四万英、法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开始自法国撤退到英国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尔克奇迹。
六月十日:义大利对英、法两国宣战。
六月十四日:希特勒的军队进入不设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具当元帅继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接受纳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与德国签署休战协定。
七月十日:德国首次大规模袭击英国本土,不列顚战役开始。
九日七日:伦敦第一次遭到德国飞机猛烈空袭。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参加柏林 - 罗马轴心,缔结三国盟约。
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将义大利军队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国国会提出租借法案,触动了孤立主义者与干涉主义者的激烈辩论。
三月十一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全面援助英国及所有对抗轴心国的国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领袖为防上国家加入轴心国组织,发动政变,推举保罗亲王的政权,推举彼得二世为国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国舰队於马塔班角大败义大利海军,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
三月三十日:希特勒的非洲军队在北非发动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军队向德国投降,但游击战则继续进行。
五月十日:纳粹德国第二号头子鲁尔夫.赫斯,秘密飞抵苏格兰,企图私下与英国进行和谈。
五月二十日:德军进攻位於地中海东部由英国据守的克里特岛。
五月二十七日:德国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於北大西洋被皇家海军击沉。
六月一日:英军弃守克里特岛。
六月十四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轴心国在美国的资产,国务院下令关闭所有德国驻美领事馆及宣传机关。
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对苏联宣战,沿著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长战线,进攻苏联。
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停止对日贸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一艘船上进行秘密会议,随后发表联合声明,陈述战争的共同目标,是为大西洋宪章。
九月八日:德军开始围困列宁格勒,持续达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纳粹军队攻陷苏联乌克兰首都基辅。
十月十七日:军人极端领袖东条英机被委任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娒斯」号,护送军火运输船的时侯,被德国潜艇击沉。一百一十五人丧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从东京到达美国,商谈美、日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国第八军,在利比亚的沙漠发动攻势。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时间上午七时五十分,日本发动空中奇袭,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国军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对英、美宣战。
十二月八日:美国国会通过对日宣战。邱吉尔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即对日本作战。
日军入侵泰国和马来亚。日本第一批部队登陆菲律宾,大规模空袭菲律宾群岛。当地守军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十二月十日: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在马来亚被日机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国及义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声明该两国与美国已处於交战状态。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驻香港的皇家军队向日军投降。魏莱特将军和少数美军撤退至柯里基多岛。
一九四二年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美国军机,轰炸东京。
五月八日:美、日双方均宣称在珊瑚海战役中大捷。美航舰「勒星顿」号和日航舰「祥凤」号沉没。
五月六日:魏莱特将军在柯里基多岛向日军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飞机袭击中途岛,在海空激战中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国隆美尔将军攻陷北非的土布鲁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将军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的美军统帅。
七月一日:苏联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围困二十五天之后,终被德军攻陷。
八月七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所罗门羣岛的瓜达坎纳岛登陆。
八月十九日: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袭击位於英伦海峡的法国海岸城市狄厄普,损失惨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在埃及的阿蓝哈尔法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十一月五日:隆美尔部队在亚拉海恩战役中大败之后,朝突尼西亚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登陆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纳粹军队向尚未被占领的法国领土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军击退德军,夺回土布鲁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将军率领下,在史达林格勒之战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会同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
一月三十日: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第一次白昼空袭。
二月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投降,史达林格勒之战结束。德军统师保禄斯在投降前两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军从瓜达坎纳岛撤退,终止历时六个月的顽抗。
三月二日:新几内亚海岸对开的俾斯麦海发生海战,日本大部分舰只被摧毁。
五月十一日:美军在阿留申羣岛的阿图岛登陆。
五月十二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西亚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显示盟军在北非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九日:盟国军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进攻西西里岛。
七月二十五日: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辞职,巴多格里奥元帅继任。
八月一日:美国「解放者」战机轰炸普洛耶斯的罗马尼亚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军完全占领西西里岛。
九月三日:盟军越过麦西那海峡,进攻义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义大利宣布向盟军投降。
九月十日:德军炮轰并夺取罗马。义大利海军由盟国接管。
十月一日:美国第五军攻占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义大利对德国宣战。
十日月十九日: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十一月一日:美军在所罗门羣岛的布肯维尔登陆。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基辅。
十一月二十日:美军在吉耳贝特羣岛的塔拉瓦及马晋登陆。
十一月二十三日:罗斯福、邱吉尔及蒋介石在埃及首都举行第一次开罗会议。
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邱吉尔及史达林「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为盟国远征部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策划和指挥进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国的战舰「香霍斯特」号在北角被英国海军击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安齐峩的德军阵地后方降落。
二月二日:苏联军队进入爱沙尼亚,并向拉脱维亚进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克马绍尔羣岛的洛尔拿穆岛,五天之后,美军又占领瓜加林岛。
二月二十一日:东条英机获任命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成为军事独裁者。
三月二十日:纳粹为了解除巴尔干半岛所受的威胁,挥军进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乐将军成为设在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
四月二十二日:麦克亚瑟将军率领美军登陆荷属新几内亚的荷兰第亚岛。
五月九日:苏联军队收复塞瓦斯托波海军基地。
五月十八日:纳粹军队从卡辛诺修道院撤退,为期三个月的大包围於是结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军从义大利安齐峩的滩头阵地发动攻势。
五月二十五日:德军放弃由安齐峩至德拉西纳整段义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军队拿下未受德军摧毁的罗马。
六月六日:欧洲登陆日。以艾森豪为首的盟国大军登陆诺曼第,对希特勒的欧洲堡垒发动筹划已久的大攻势。
六月十三日:德军首次用V-1火箭攻击英国。
六月十四日:戴高乐将军巡视诺曼第。这是他四年以来第一次重临法国。
六月十五日:美国首次派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宾海大战中,美国的舰载机袭击位於马利安纳羣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日本舰队。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瑟堡港的德军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之后,美军攻占马利安纳羣岛的塞班岛。
七月十一日:苏联红军突破拉脱维亚及立陶宛两国的边境。
七月十八日:英国第二军在法国的康尼攻破德军防线。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希特勒东普鲁士总部发生爆炸,希特勒仅受轻伤,行刺计划失败。
七月二十一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步兵在关岛建立滩头阵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军在法国圣罗以西突破德军防线。
八月十日:美军苦战三个星期,终於占领关岛。
八月十一日:盟军迫近佛罗稜萨,德军弃守,该城安然无损。
八月十五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康城与土伦之间发动攻势。
八月二十一日:美军装甲纵队到达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纳河地区。
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向苏联投降,并加入盟国阵营。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获解放,德军司令向勒克莱克将军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将军在布德雷中将陪同下进入巴黎。
九月三日:陆军中将邓普绥麾下的英国第二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九月四日:芬兰及苏联宣布休战。
九月五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
九月八日:德国发射第一批V-2火箭炮袭击英国首都伦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亚与苏联签署双边休战协定。
九月十日:罗斯福与邱吉尔在魁北克举行大战期间的第九会议,也是两巨头在该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
九月十七日:盟军空运部队深入荷兰。
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军队从波兰出发,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将军指挥下的华沙抵抗军,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后,终於向德军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登陆。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湾战役,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国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沉。
十一月六日:史达林宣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
十一月七日:罗斯福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十一月十二日:德国战舰「提匹兹」号在挪威特罗素对开海面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驻塞班岛的美国B-29型轰炸机大炸东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在阿登区发动大规模反攻,是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麦考利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由从南方推进的盟军先锋部队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麦克亚瑟将军麾下的部队在吕宋岛马尼拉以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湾登陆。
一月十七日:苏联派出军队攻占波兰首都华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临时政府与同盟国签署休战协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麦美耳获得解放,苏联完全控制该国。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英属马尔他岛上会面,此次会谈是雅尔达会议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军进入马尼拉。
二月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雅尔达会议,策划如何控制德国及其他已被解放的东欧国家。
二月十九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距东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岛。
二月二十三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夺得琉璜岛的摺钵山。
三月四日:芬兰对德国正式宣战,实际的宣战日期则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国第一军在里马坚渡过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科隆落入盟军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庞大的B-29型机羣轰炸东京,炸平市内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稳握琉璜岛。
四月一日:美军进攻东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冲绳岛。
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四月十三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落入苏军手中。
四月十六日:苏联军队沿著七十二公里长的战线推进,对柏林作最后一击。
四月二十五日: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畔的土高会师,互相庆祝此一历史性时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以及十六名笃信法西斯主义的亲信在义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齐格拉。
四月三十日:希特勒於柏林总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苏联国旗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顶上飘扬。美军从达豪集中营释放了三万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苏军手中;义大利北部的残余德军部队投降。
五月三日:英军收复缅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国在法国里娒斯举行的一项仪式中,向各同盟国及苏联正式无条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苏、法四强,共同宣布德国战败。四强接管德国,将该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六月二十一日: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获全面胜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安全宪章,成立联合国。
七月四日:麦克亚瑟将军宣布菲律宾全国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艾德礼领导的工党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亚拉摩戈多市试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会议在德国举行,社鲁门、邱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史达林出席会议。
八月二日:发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条款令德国人有来日维艰之感。
八月六日:美国的原子弹投落广岛,几乎毁灭整个城市。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且进军东三省。
八月九日:美国把另一枚原子弹投落在日本长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战败。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於东京对开海面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及一些军事领袖签署投降书。
希特勒发动闪电战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采取原因:
1、在二战中初期,德国的坦克相对于英法坦克弱小很多,多为轻型坦克,正面于英法对抗毫无取胜希望,因此德军采用将坦克集中起来,直接放弃步兵部队的拖累,在一点突击对方防线,化劣势为优势。
2、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空军部队。
3、一战时代面对敌方坚固的要塞堡垒,往往会迟滞部队推进速度,关键城市的攻克也面临极为顽强的抵抗,敌军后撤时会毁坏交通设施以迟滞推进速度,而这时就轮到训练有素的德国伞兵出场了,在夺得制空后,德国会空投大量伞兵于敌方战线后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快速部署到敌后方或者要点目标。
谁知道苏芬战争的史料?
苏芬战争 ZT
芬兰是个很独特的国家,她跟前苏联有很长的边境相接,但在她七十年的历史中,虽然有很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却能保持着一个独立的民主政体,而不像其他邻接前苏联的小国一样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她之所以能保持这个状态,完全是血汗换来的。
============================================================
一九一七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各股革命势力正在俄罗斯国内争斗,边境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四国是北部波罗的海周边趁机而起的小国。十月革命后共产党掌控俄罗斯,建立苏维埃,芬兰的共产党在一九一八年也趁机而起,试图推翻共和政体。这就是芬兰的内战,后来被压制下去,共产党成员逃到苏联。芬兰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一九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苏联与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在九月共同出兵瓜分波兰。虽然有这个条约存在,多疑的斯大林并不傻,他不信赖这个条约可以维持长久,因此他亟於加强北方——尤其是波罗的海一带——的防卫力量,以建立一个跟德国间的缓冲区。首先他压迫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署贸易及协防条约,并租借军事基地,然后他转而处理芬兰问题。当时的芬兰在苏联共产党眼中根本就是「白俄」的馀孽,而且他们怀疑芬兰跟右翼的纳粹德国有秘密勾结,一旦有事会成为攻击可拉半岛上重要军港莫曼斯克的跳板。更何况芬兰边境离北俄第一大城列宁格勒只有四十公里,她在芬兰湾上的几个小岛更对列宁格勒的海上防卫十分重要。当然,这里面更夹杂了斯大林的野心。
一九叁九年十月起,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开始跟芬兰谈判,要求芬兰割让列宁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领土,并且将芬兰湾入口处的罕勾港(Hango)和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苏联的交换条件是将东卡瑞立亚(EastKarelia)约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苏联的条件看起来不算严苛,甚至芬兰得到的土地要比失去的多。但是实情并非如此,芬兰失去的土地都是比较肥沃的地区,苏联用来交换的土地除了一片密林和荒原外什麽都没有;另外波罗的海边上的叁小国虽然也接受苏联类似的要求以换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苏联支持下的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将原本独立的叁小国也纳入成为附庸。对这样的条件,芬兰人当然会犹豫。斯大林原来以为芬兰跟其他叁小国一样,只要声音大一点,吓一吓就会屈服了;想不到芬兰人不吃这一套。在恼怒之下,他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当然更没有结果。最后他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给芬兰一个教训,并且准备在入侵芬兰后让放逐在外的芬兰共产党掌控政府,建立魁儡政权。
在当时,这两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比拟。苏联人口有一亿叁千万人,常备军有六十万人,分为二十八个师,外加一个机械化军团(叁到四个师),五个战车旅,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后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更有上千架飞机。芬兰人口只有叁百五十万人,常备军约叁万人,加上动员后的后备部队共二十万人,编成八个步兵师,另外有约十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战车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后的轻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空军则只有七十架飞机。芬兰唯一能跟苏联比较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同样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但是芬兰军的经过改良,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Suomi)冲锋枪。
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作战序列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下辖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及第十四军。作战计划如下:
南部攻势
第七军(十个步兵师,六个战车旅,兵员二十四万人,战车一千五百辆,大炮九百门,飞机叁百架)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都嘎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尼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然后向首都赫尔辛基前进。
第八军(七个步兵师,一个战车旅,兵员十五万人,战车五百四十五辆,大炮五百二十门,飞机两百架)沿拉嘟嘎湖北岸向西进攻,跟第八军会师,以钳形战术粉碎芬兰军的抵抗
中部攻势
第九军(五个步兵师,兵员九万五千人,战车两百七十五辆,大炮叁百六十门,飞机一百架)经苏欧穆沙密(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司尼亚(Bothnia)湾畔的欧路(Oulu),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
北部攻势
第十四军(叁个步兵师,兵员五万五千人,战车一百六十五辆,大炮两百二十门,飞机七十架)从莫曼斯克向西攻击皮查摩(Petsamo)地区,然后沿「极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边境为止。
这个作战计画在纸面上看来十分完美,红军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分进合击,把芬兰切成数块,首尾不能相应;即使数量居於绝对劣势的芬兰军有准备,他们也无法沿着漫长的国境线布防,红军的前进应该是势如破足。苏联领导阶层的信心十足,副国防部长指示炮兵单位只要准备十二天的弹药就足够,担任游行前导进入赫尔辛基的一支军乐队都准备好了;连斯大林都相信这次战争不会超过十六天,还特地下指令给各部队绝对不准进入瑞典的领土.
芬兰军的作战计画不如苏军这麽大规模,他们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次大战时的静态防卫,将大部份部队集中在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线,因为这个狭窄的地带正是传统上入侵芬兰的走廊;从拉都嘎湖北岸一直到巴伦支海,他们只配备了少数的警戒部队,监视那整片无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泽荒原。不过这个曼尼海姆防线其实并不怎麽坚强,主要是以沿线的碉堡群为防御的重心,碉堡群间的间隔也很大;许多碉堡更只是由原木建成,连混凝土都没用上。
一九叁九年十一月叁十日,在连续数天挑衅之后,苏联军正式侵入芬兰领土。一开始,红军的计画执行得很顺利,芬兰的前卫部队根本挡不住红军的集中攻击。在第七军的正面,许多芬兰士兵有生以来首次面对战车,惊慌失措地逃逸,第八军的进展也不慢。在第九军当前的两个芬兰民兵营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蚂蚁一样,很容易就被扫开。最北方的第十四军也轻易地攻占了皮查摩地区。
开战一周后,芬兰的战线各处都告急,似乎全面崩溃迫在眉睫,但是苏联这四支部队却忽然停下来整补,让芬兰军有喘口气的机会。为什麽红军会停下来呢?照理说根据他们作战的教条,应该是攻击加攻击的奔流战术,不会给敌人喘息的机会;难道他们志得意满,学龟兔赛跑的兔子躺下来睡觉了吗?不是的,其实红军有他们的苦衷。首先是天候问题,这年的冬季是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叁十五度左右,苏联的战车每两小时一定要发动一次,许多卡车的水箱都冻裂了,润滑油也常结冻造成武器失灵。芬兰人民在许多地方都自动自发地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平地;御寒准备不足的苏军即使攻占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只能挤在数量稀少的帐棚里。
天候之外,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第七军之外,其他叁个军都发现自己被地形所困,他们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机械部队根本无法穿越,只能靠仅有的几条羊肠小径,少量的芬兰军就可以把它们封死。而苏军步兵大部份都是来自南俄、乌克兰、以及中亚等比较温暖地区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寒冷的雪地作战,也缺乏雪鞋、雪屐,会滑雪的更少之又少。少数一两个受过寒训的部队的能力也值得怀疑,他们的寒训手册中竟然有一章专门讲授如何在穿雪屐时用刺刀肉搏——芬兰人把它当笑话大全传阅。所以红军的部队的运动完全都局限於道路附近,无法作越野运动。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也太过好奇,对芬兰人留下的物品都想捡拾据为己有,许多都丧生在芬兰人布下的诡雷之下。苏军的车辆没有伪装,都漆成深橄榄色,士兵的战斗服也是卡其色,在雪地里特别明显,成为芬兰狙击手的最好目标。所以,苏联各部队都不约而同的停下来整补,准备下一波攻势。
但是,这给芬兰军松一口气的机会。芬兰军在经过初期的惊慌之后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用各种方法骚扰苏军。芬兰军原本就专精於防御作战,再加上对天候和地形的熟悉,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个个都会滑雪,无声无息地在密林中滑雪穿梭,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用冲锋枪扫射一阵,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在密林中。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职业猎人,穿着白色伪装服,在密林中根本看不到;往往当苏军士兵毫无戒心的时候从七、八百公尺外射来一发子弹,马上多一个人去见马克思,在苏军中造成很大的恐慌。苏军虽然尝试派出巡逻队,并没有什麽效果,甚至於这些巡逻队还常常被芬兰军伏击,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苏联士兵开始称芬兰军为BelayaSmert(白色死神),可以想见他们的士气。芬兰军最喜欢的目标是补给车队和野战厨房,这些不但是容易的目标,还可以让大量的苏军士兵没有办法得到热食,士气大受打击。他们这种战术成功到什麽程度呢?苏军第四十四师师长败退被斯大林处决时,罪名之一就是丧失了五十五个野战厨房。除了善用地形外,芬兰军也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补充装备之不足。他们没有足够的战防炮,但是苏军步战协同作战几乎是不存在,於是芬军步兵就用炸药和火焰瓶来对付落单的苏军战车。火焰瓶的浑名「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是这时得来的。芬兰军更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补给车队指引到芬兰军的防线去
在南方,苏联第七军在十二月七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时间整补,芬兰军趁机补强了曼尼海姆防线的防御。曼尼海姆抽调一个杂牌团,由一名自告奋勇的富商塔维拉(PaavoTalvela)率领,增援拉都嘎湖北岸的防务。塔维拉到达该地区后,发现当地芬兰军在连日的撤退下士气低落,马上就采取主动攻势。他的部队在深夜溜过结冻的湖面,突袭睡梦中的苏联第八军前卫。虽然没有造成多少实际损失,但是他辖下部队士气为之一振。接着他把这打跑战术一再地重复,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随时都有状况,打得苏联士兵都没法好好休息。然后他更利用苏军依赖道路的弱点,发展出着名的「柴堆(motti)战术」——所谓的motti是芬兰人伐木的习惯,他们先砍下树木堆成一堆,日后再来一一处理。他们对苏军也是比照办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苏军的纵队挡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战术刺探纵队中各部队的强度,然后选择弱点突穿,建立横过道路的封锁线,把苏军纵队切割成营、连级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苏联军队习惯於大兵团、大计划的作战,一旦碰上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就慌了手脚,不会采取主动,唯一会做的事就是马上就地掘壕防御,等待上级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来,补给也接不上,又饿又冻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无法有效地防御。这样下来没过几天,苏联第八军就从攻势变成处於守势的状态。
在最北方苏联第十四军比较有所斩获,在成功地占领皮查摩后,继续向南进攻。但是仍然不敌「白色死神」,只沿着「极圈公路」推进了九十公里不到就被一个芬兰营挡了下来。
苏联第七军在休息十天后,终於在十二月十七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尼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尼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尸遍野。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后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火焰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两百叁十九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攻势
苏联最大的噩梦在中部攻势。第九军兵分叁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师,中路是第一六叁师,南路是第五十四师,另外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十八师担任军预备队。芬兰军原本只有两个国民兵营担任警戒,苏军开始攻击后才七拼八凑编成第九师,紧急地调到这个地区。第九师先派出一部份部队掩护北路和南路,在十二月十一日用一个团就把苏军第一六叁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四十四师来解围,也一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死亡陷阱之中。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个火来取暖都还要担心芬兰士兵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炸药;反观芬兰军因为有机动力(滑雪),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各部队轮替休息。从十二月十一日打到一月八日,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兰军统计到的尸体有两万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尸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之下,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被发现;芬兰军方面只有九百人阵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伤。在这同时,芬兰军也围上了第一二二师,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师,他们状况稍稍好一点,没有全盘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叁月八日为止)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且蒙受重大损失。第五十四师则步上第一六叁师和第四十四师后尘,整个被芬兰军吃掉。
这之后,在苏联第八军地区,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也遭遇了跟他们第九军的同志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了一个坦克旅。
这样的战果当然让斯大林大为震怒,於是一批高级军官人头纷纷落地。斯大林把总司令换掉,由在一九叁九年指挥波兰之役的提摩申科元帅接任。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九十万人之多,大炮有两千八百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
在经过大量的轰炸(苏联空军在一月份总共出动了七千多架次)与炮击后,苏军在二月十一日再度从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线进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人命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战术冲锋前进,有时尸体堆了叁四层厚。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於在叁月初曼尼海姆防线失陷,全线告急。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这时苏联其实也急着找个下台阶,原因有二,一是天候:春天将近,解冻后芬兰地区大部份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更不利苏军作战;第二是国际政治: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她被国联褫夺会籍、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如果再持续下去,说不定英法等国都会出兵芬兰助战。於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芬兰终於在叁月十二日接受苏联的条件,结束了这场历时叁个半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当然损失很大。芬兰军有两万五千人阵亡,四万叁千人受伤。而最后他们除了要接受斯大林最初的条件外,更多赔上了不少领土,总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二。但是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再加上芬共起事的失败,让莫斯科认识到共产党在芬兰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斯大林在和约中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答应不再支持芬共。而且这个战争更打出了芬兰人的团结心。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保守估计有近五十万人伤亡,实际数字有可能要多一倍;据说从列宁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样一点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兵
苏芬这次冬之战把苏联军队的弱点暴露无遗。他们空有庞大的组织,现代的机械化部队,大量的重装备,但却无法发挥功用。由於斯大林在30年代整肃异己及共产党政治挂帅的结果,各级指挥官不是对上级唯命是从的应声虫,就是政治忠诚度远胜过其军事能力的党官。他们在面对灵活多变的芬兰军队时,不能也不敢更动从上级下达的计画和命令来应付突发状况。他们的素质更影响了一般士兵,无法提供适当的训练和指令。再加上对天候和地形毫无准备,可说是大大的出了一次丑。
德国人虽然没有介入此次作战,但也派出了许多军事观察员到芬兰观战。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连像芬兰这种小国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对手都无法应付,无疑地对和芬兰军队同样高素质但有更精良装备的德国国防军的信心更坚定,相信只要几个月就一定能击败苏联红军。而且,如果苏联红军的冬季作战能力如此之差,「冬将军」对德军来说就不是那麽大的问题。这无疑地对希特勒决心发动「巴巴罗莎」作战有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德军在这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苏联红军虽然跟共产党的官僚组织一样僵化而泛教条,但是他们习惯於从错误中学习,即使这个教训是数百万人命换来的,对俄国这种国家来说,根本不算什麽。而且,一旦他们学到了教训,这就成为新的教条,更能彻底地贯彻。斯大林在这次冬之战中看到自己依照忠诚度整肃红军的错误,开始做一些调整;一些无能的军官被罢黜,政战官介入军事行动的权力被限制了,在苏芬之战中表现杰出的军官获得升迁。像在1940年1月后指挥芬兰之役的提摩申科元帅就取代斯大林的酒友佛洛史洛夫出任国防部长,他马上就提拔刚在诺门罕事件立下大功的师长为他的参谋长,他的名字是朱可夫。另外,对於部队间的协调,对命令的变通性,以及兵员的训练都开始作了一些改进,对於冬季作战也加强了整训,更加宽了新型T34战车的履带以利雪地运动。当1941年德军的「巴巴罗莎」作战开始时,虽然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完成,苏联红军已经不再是一年半前的阿斗了;而红军在1941年冬季展开的反攻更让德军在几个月内结束苏联的计画彻底破灭。到最后,苏联还是靠着它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