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异地高考政策
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46号)精神,按照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
本方案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初、高中毕业后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进城务工人员包括有用人单位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个体、私营或灵活就业的其他进城务工人员。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就读满一定年限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中考。
凡在我省就读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均可在当地报考在我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二、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名办法及资格审查
申请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应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报名时,学生须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暂(居)住证明;有关单位出具的合法稳定职业证明(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劳动合同以及就读地认可的其他就业证明等任何一种证明)。就读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学生提供的上述相关证明及学生在当地就读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情况,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在规定报名日期前,持就读地初中或高中毕业证明在当地报名,由就读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在我省规定的普通高考报名时间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办申请并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与中考的要求相同)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查,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经初审可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随迁子女名单须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办以及就读学校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外地户口能在呼兰六中念吗?分数线够
外地户口上呼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六中需要符合黑龙江省《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相关规定才可以。参考文件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黑政办发〔2013〕8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省教育厅、发改委、公安厅、人社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月22日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教育厅 省发改委 省公安厅 省人社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12〕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非我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中考和高考(以下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结合我省实际
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重要性
进城务工人员是我省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
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具
体行动,本着“以人为本,条件准入,宽严适度”的原则,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切实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各项工作。
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
(一)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及就读高中阶段学校的相关政策。
1.凡在我省具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当地初中连续就读的,均可在当地报名参加中考,与当地户籍考生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地)、有关系统应于2013年3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自2013年起,未在我省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如在高中起始年级秋季开学前随父母进入我省,可到当地高中学校就读。就读普通高中学校需提供相关证
明(户口和本人身份证,流出地教育部门出具的本人中考成绩证明、录取证明和借读或转学证明,流入地用人单位或街道社区出具的父母就业证明,居住所在地派出
所或社区警务室出具的居住证);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需提供本人初中毕业证书。具体就读学校由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同类对等”原则安排。2013年前进入
我省、尚未取得学籍的随迁子女,如高中起始年级即在我省就读的,提供父母就业证明、居住证以及本人就读学校证明,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均可注册学
籍。
(二)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的相关政策。
从2013年高考开始,随迁子女报考,应具有我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我省连续就读3年。其中,普通高中学生父母应在我省具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中职学生父母职业、住所不作要求。除上述条件外,还符合我省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具备在我省参加高考和高校招生资格,允许参加本科及
专科层次录取,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及照顾政策(具体政策由省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对具备报名资格的随迁子女考生,所在学校和省招考办应进行不少于
5个工作日的公示。
三、加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市(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随迁子
女升学考试政策的宣传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部门要不断扩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满足随迁子女求学的需求;加强中小学生学籍信息
化管理,做好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籍审查。招生考试部门要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录取工作。发改部门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
门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及时为符合申领条件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办理居住证。人社部门要及时提供非我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等相关信
息。
口下面一个巴这个字念什么?
邑 yi
部首: 邑 部首笔画: 07 总笔画: 07
邑
yì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
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邑人
yìrén
[townspeople] 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王安石《伤仲永》湛
谒于邑人。
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
yì ㄧˋ
(1)
城市,都城:城~。都~。
(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
古同“悒”,愁闷不安。
郑码:JYIA,U:9091,GBK:D2D8
笔画数:7,部首:邑,笔顺编号:2515215
口子里面加个民,念什么?
囻 guó
部首笔画
部首:囗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五笔86:LNAV 五笔98:LNAV 仓颉:WRVP
笔顺编号:25515151 四角号码:607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6FB
古同“国”
基本字义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
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3. 姓。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求古代科举考试题目及状元文章。满足下好奇心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殿试策问 明世宗朱厚熜
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死亡,流离困苦之害。夫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
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无怪乎民受其殃而日甚一日也。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雨旸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殿试答卷 林大钦
臣对:臣智识愚昧,学识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维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而乃拳拳于百姓之未得所为忧,是岂非文王视民如伤之心耶?甚大美也!然臣之所惧者,陛下负聪明神智之资,秉刚睿明圣之德,举天下之事,无足以难其为者,而微臣所计议复不能有所补益于万一。陛下岂能以其言为未可尽弃,而有所取之耶?陛下临朝策士,凡有几矣。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宠绥其禄秩,然未闻天下之人有曰:天子某日降其(《皇明状元全策》作“某”)策,问某事,因某策,济某功者。是岂策士之言皆无可适于用者耶?抑亦其言或有可适于用,而未暇采之耶?是臣之所惧也!臣方欲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而不敢饰为迂阔空虚无用之文以罔陛下。陛下若以其言为可信而不悉去之,试以臣之策,付之有司,责其可行,则臣始终之愿毕焉。如或言不适用,则臣有瞽愚欺天之罪,俯伏以待罪谴,诚所甘心而不辞也民
臣伏读圣策,有以见陛下拳拳以民生冻馁流离为忧,以足衣足食(《皇明状元全策》作“足民衣食”)为急。此诚至诚恻怛以惠元元之念,天下之所愿少须臾无死,以待德化之成者。然臣谓陛下诚怀爱民之心,而未得足衣食之道;诚见百姓冻馁流离之形,而未知百姓冻馁流离之实也。夫陛下茍诚见夫百姓冻馁流离之实,则必思所以富足衣食之道,未有人主忍见夫民之冻馁流离而不思所以救援之者,未有人主救援夫民之冻馁流离而天下卒坐于冻馁流离而不可救者。今夫匹夫之心,可形于一家。千乘之心,可形于一国。何者?以一家一国固吾属也。曾谓万乘属天下者,有救援天下真实恳切之诚,而顾不效于天下者哉?是臣所未信也。臣观陛下临朝,凡十有余年于此矣,异时劝农蠲租之诏一下,天下莫不延颈以望更生!然而,惠民之言不绝乎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臣是以妄论陛下未见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也。臣闻之,仁以政行,政以诚举。王者富民,非能家衣而户食也,心政具焉而已矣。夫有其心而无其政,则天下以我为徒善;有其政而无其心,则天下将以我为徒法。徒法者化滞,徒善者恩塞。心法兼备,此先王所以富足人之大略也。
臣观史册,见三代以后之能富其民者,于汉得一人焉,曰文帝。当秦乱干戈之后,当时之民,盖日不暇给矣。文帝视当时之坐于困寒者,盖甚于涂炭也。育之以春风,沐之以甘雨,煦煦然与天下为相休息之政,而涂炭者衽席矣。故后世称富民者,以文帝配成康,亦诚有以致之也。然而,文帝固非纯王者。窃王者之似焉,犹足以尊称于后世,而况夫诚于王者,而顾有坐视天下于冻馁流离者哉!
臣窃谓今日(《林东莆先生全集》版无“今日”二字)陛下忧民之心不为不切;爱民之政不为不行。然臣所以敢谓陛下于斯民之冻馁流离而未见其实,于足民之衣食而未得其道者,窃陛下有爱人之仁心,而未能如王者之诚怛恳至;有爱人之仁政,而未能如王者之详悉光明(《林东莆先生全集》作“仁明”),臣是以敢妄论陛下而云云也。然臣所望仁政于陛下者,非欲尽变天下之俗也,非欲复井天下之田也,亦曰宜时顺情而为之制,而不失先王之意尔。臣请因圣策所及而条对。
陛下策臣曰:“夫民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今耕者无几而食者众(《林东莆先生全集》缺“几”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村林东莆先生全集》缺“甚”字),又加以(《林东莆先生全集》无“以”字)水旱虫蝗之灾,游惰冗杂之为病。边有烟尘,内有盗贼,何怪乎民受其殃,日复甚一日也。”此见陛下痛念生民之病,深揆困乏之本,而极思所以拯救之也。臣谓民之所以耕蚕稀而日甚其殃者,游惰起之也,冗杂病之也。若夫水旱虫蝗之灾,则虽数之所不能无,然人君之忧不在焉。何者?恃吾耕蚕之具素修而无所耗,则虽有水旱虫蝗而无所害。臣闻有道之国,天不能灾,地不能阨,夷狄盗贼不能困,以恒职修而本业固,仓廪实而备御先也。
臣闻立国有三计:有万世不易之计;有终岁应办之计;有因时苟且之计。万世不易之计者,《大学》所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者(《林东莆先生全集》缺“者”字)也。故《王制》三年耕则有一年之积,例之则九年当有三年之豫。其终岁所入,盖足 以自给,而三年之蓄,恒可以预待不虞。如此者,所谓天不能灾,地不能厄,夷虏盗贼不能困,臣前所谓王者之政,陛下今日所方欲切求而励之行者。所谓终岁应办 之计者,盖生财之道未甚周,节财之道未甚尽,一岁之入仅足以充一岁之用。其平居无事,尤未见其甚敝,值有凶荒盗贼之变,则未免厚敛重取,以至于困败而不能 自振。若此者,盖素备不修,因时权设,汉、唐、宋以下治天下之大率,而非吾陛下之所以奉天理物而深厚国脉者。其所谓因时苟且之计者,盖平时之所以敛取于 民,颇无其度,而取民惟畏其不多,用财惟畏其不广。方其无事,百姓已不能自给,迨其有变,则不可复为之计矣。此则制国无纪,溃乱不时,盖昏乱衰世之政焉。
盖臣前所谓起于游惰,病于冗杂之弊,亦略有同于是。 陛下今日所方欲改辙而易海内之观者,臣谓今日游惰之弊有二,冗杂之弊有三。此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而志士至今愤惋而叹息者也。 其所谓游惰之病二者,一曰游民,一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夫民所以乐于游惰者何也?盖起于不均不平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小民无 所利于农也,以为逐艺而食,犹可以为苟且求生之计。且夫均天下之田,然后可以责天下之耕。今夫里闩之小民,剥于污吏豪强者深矣,散食于四方者众矣。大率计 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无田者常八九也。以八九不耕之民,坐食一二有田者之粟,其势不得不困。然而散一二有田者之业,以为八九自耕之养,其势未尝不 足。议者病游民之众也,或有逐商之说。然臣以为游民之商,本于不得已也,而又无所变置而徒为之逐,臣惧夫商之不安于商也。臣窃谓今日之弊源之深,更化者当 端其绪而绥理之。理而无绪,势将驱力农之民而商,又将驱力商之民而盗也。天下为盗,国不可久。其便莫若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而又择循良仁爱恻怛之吏以 抚劳之。法以定其世业,禁以防其奸贪,吏以得其安辑,游民其将归乎!
若夫异端者,盖本无超俗利世之智,而徒窃其减额逃刑之利,不工不商,不农不士,以自便其身。且其倡无父无君之教于下天,将使流风之未可已焉。此其为害甚明,故臣不待深辨。然臣窃悼俗之方敝也,秃首黄冠充斥道路,珠宫琼宇照耀云汉。此风未艾,效慕者众,非所以令众庶见也,非所以端风正纪之要体也(《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所以端正风纪之要也”)。故臣愿陛下严异端之禁,斥道佛之说,敕令此辈悉归之农。其有不如令者,许有司治罪不赦。盖非惟(《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为”)崇力本之风,抑具于教化之道。此臣拳拳所望于陛下之至意也。
其所谓冗杂之弊三者,一曰冗员,三曰冗兵,三曰冗费。冗员之弊必澄,冗兵之弊必汰,冗费之弊必省。三冗去而财裕矣。夫圣人所以制禄以养天下之吏与兵者,何也?吏有治人之明,则食之也。兵有敌人之勇,则食之也。是其食之者,以其明且勇也。其或有不明不勇者,则非耕不得食,非蚕(《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织”)不得衣。何者? 无事而禄,亦先王之所俭也。今天下之吏与兵何如也? 臣非欲尽天下之吏与兵而不禄之也。臣徒见任州县者,固有软罢不胜而坐禄者焉。隶兵籍者,固有老弱不胜而滥食者焉。且入赀之途太多,任子之官太众,简稽之责不严,练选之道有亏。臣是以欲于此辈一澄且汰焉。其所以去冗滥而宽民赐者不少也。
若夫冗费之弊,不能悉举。即其大而著 者论之,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过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陛下端身以率物,节己而居俭,其于三者,固未可议焉。然窃见天下之大,民物之 众,九州四海之贡,尺帛粒米之赋,山林川泽之税,日夜合杂(《林东莆先生全集》作“合萃”)以输太仓,可谓盛矣。而国计未甚充,国用(《林东莆先生全集》缺“未甚充国用”五字)未甚足,以为必有所以耗之者矣。且夫上之赋其下者以一, 而下之所以供夫上者常以百,盖道路之耗,漕挽之费,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以百万民家之资,费之于一燕飨、一赐予、一供玩 者何限!臣故曰,冗费在今日亦有未尽节者。盖臣闻之,以天下所有之财赋,为天下人民之供养,未有不足者。特其有以冗而费之者,则其势将横征极取,天下不至于(《林东莆先生全集》作“不沦于”)寒冻馁、大败极敝不已。臣读《史记》,见周文王方其受命之时,地方不过百里,而四方君长交至于其国。其所以燕飨劳来之典,不容终无。然而当时百姓各 足,饥寒不病,故民诵之。《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盖庆之也。传至于其子孙,以八百国之财赋自养一人,宜其甚裕而无忧,而民反流离困苦,至于 “黄鸟”、“仳离”(邓洪波《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作“此邦”)之咏作焉。臣于此见君人节己以利人则易为功,广费以厚敛则难为力。臣是以拳拳以省冗费为陛下告也。
陛下策臣曰:“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此陛下忧勤之言,禹汤罪己之辞也。然臣谓陛下非徒为是言也,须欲励 是行也。夫君人之言与士庶不同,一或不征,天下玩之。后虽有美意善政,人且骇疑不信。陛下往年尝有恤农之诏矣,然而天下皆以为陛下之虚言。何者?诚见其言 若是焉,而未见其惠也。今陛下复策臣若是焉,臣以为亦致忧勤之实而已。欲致忧勤之实,须速行臣前所陈者。臣前所陈者,皆因圣策所及条对要之。所以振弊利世 之道,犹有未尽于此,臣请终之。
夫山泽之利未尽恳,则天下固有无田之忧。今夫京师以东,蔡郑齐鲁之间,古称富庶强国,三代财赋多出于此。汉唐以来名臣贤守,其所以兴田利而裨国用者,沟洫 封浍之迹,往往犹存。而今悉为空虚茅苇之地。此古人所谓地利犹有遗者。而陛下所使守此土者,一切苟且应职,而无为任此忧者。此北人所以长坐仰给于东南,少 有凶荒不继,辄辗转沟壑,不能自给以生者,地利未尽也。臣意陛下莫若严其守令,重选才干忠诚为国之士,使守其地,而专一以兴田利为事。朝廷宽其禁限,听其 便宜,而惟以此为田利课,则海内当有赵过者出焉。不数十年之后,则江北之田,应与江南类,可省江淮数百万之财赋,而纾北人饥寒冻馁之急。一举而利二焉,大 惠也。陛下能断而行之,大勇也。或曰:非不欲行也,如南北异宜何?臣请有以折之。夫今日所谓空虚荒瘠无用之地者,非向时所谓富实而所托赖以兴起之本区乎? 昔以富实,今以荒虚,臣诚未见其说。亦曰存乎人耳,魏人许下之屯可见矣。方枣只为屯许之画也,当时亦诚见其落落难合。洎其成也,操终赖之省粟数万。今天下 之大,又安知其无能为枣祗者乎?臣是以愿陛下以此为田利课,则山泽垦。
臣又闻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王者所以通天下,大公大同之制也。自汉桑弘羊以剥刻之术媚上,而征榷之法始详。历代因之而不革,大公之制未闻也。然臣终以 此为后世衰乱苟且之政。今朝廷之取民,茶有征,酒有榷,山泽有租,鱼盐有课。自一草一木以上之利,莫不悉笼而归之公,其取下悉矣。夫上取下悉,则其势穷。 夫兽穷则逐,人穷则诈,今陛下之民将诈乎!司国计者,非不知其势之不可以久也,然而明知其弊而冒之者,诚曰国家利权之所在也。臣以为利不胜义,义苟未安, 利之何益? 况又有不利者在乎!
臣闻之:王者所以总制六合,而镇服民心张大国体者,固在道德之厚薄,不问财赋之有无。臣观征利之说,不出于丰泰之国,恒出于 衰乱之世。纤纤然与民争利者,匹夫之事也。万乘而下行匹夫之事,则其国辱,非丰泰之时所尚也。陛下何不旷然为人所难,思大公之法,去衰乱之政,今天下人士 争言曰:惜哉(《林东莆先生全集》作“惜乎”)! 汉、唐、宋不能舍匹夫之利以利人。至我明天子,然后能以天子之大体镇服民心焉。陛下何久于此而不为也?臣愿陛下息山林关市之征焉,使天下知 大圣人所作为过于人万万也。 若夫悉推富民之术,则平籴之法不可不立也,常平之仓不可不设也,奢侈之禁不可不严也。凡若此者,史策之载可考,陛下果能举而行之?成典具在,故臣不必深论之也。
由臣前所陈而言之,均田也,择吏也,去冗也,省费也;由臣后所陈而言之,辟土也,薄征也,通利也,禁奢也。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 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八政立而王制备矣。陛下果能行臣之言,又何忧于百姓之冻馁流离,又何至于有烟尘盗贼之警,又何患不 顺乎道而归乎化哉! 通变时宜之道,其或悉备于此。
然臣以为此数者皆不足为陛下之难。所患人主一心不能清虚寡欲,以为宽民养物之要,则虽有善政美令,未暇及行。盖崇高富贵之 地,固易为骄奢淫逸之所,是故明主重内治也。故古之贤王,遐观远虑,居尊而虑其危,处富而慎其溢,履满而防其倾,诚以定志虑而节逸欲,图寅畏而禁微邪也。 故尧日兢,舜日业,禹日孜,汤日检。臣以为数圣人固得治心之要矣。臣尝观汉武帝之为君,方其临轩策士,奋志六经也,虽三代之英主不能过焉。洎其中年多欲, 一念不能自胜,公孙弘、桑弘羊、张骞、卜式、文成、五利之辈,各乘其隙而售之,卒使更变纷然,天下坐是大耗。臣是以知人主一心,不可使有所嗜好形见于外。 少有沉溺,为祸必大。故愿陛下静虚恬虑,以为清心节欲之本。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 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而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心澄则日明,虑省则日精。精明之运,旁烛无疆。举天下功业,惟吾所建者,岂止于富民生、足 衣食而已哉!
臣始以治弊治法为陛下告,终以清心寡欲为陛下勉,盖非有惊世绝俗之论以警动陛下。然直意以为:陛下之所以策臣者,盖欲闻剀切时病之说,故敢略尽其私忧过计之 辞。衷情所激,诚不知其言之犹有所惮,亦不知其言之犹有所隐。惟陛下宽其狂易,谅其朴直,而一赐览之,天下幸甚。 臣谨对。
辚纛鬻这三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啊?
【汉字】辚
【笔画数】16
【笔顺】1521431234354152
【汉语拼音】lín
【拼音编码】 lin2
【五笔编码】 lo loq loqh
【繁体字】轔
【GBK编码】EAA5
【郑码】HERM
【注音符号】ㄌㄧㄣˊ
【广东话】leon4
【汉字编码位置】(详细)
◆〖内码〗国标内码GBK;GB2312;
◆〖可用〗DOS,Windows系统及其他中文系统均可用;
◆〖用法〗直接粘贴即可.
【简单释义--来源于金山词霸】辚 lín <释义1>门槛。 <释义2>〔~~〕象声词,车行走时的声音,如“车~~,马萧萧”。 <释义3>轮子。 ===================== 【详细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辚1 [lín ㄌㄧㄣˊ]
“ 轔1 ”的简化字。
辚2 [lìn ㄌㄧㄣˋ]
“ 轔2 ”的简化字。
【Unicode编码】07E9B
【汉字】纛
【笔画数】24
【笔顺】112155212511112343554234
【汉语拼音】dào
【拼音编码】 dao4
【五笔编码】 gxf gxfi
【繁体字】
【GBK编码】F4EE
【郑码】CIMZ
【注音符号】ㄉㄠˋ
【广东话】dou6 duk6
【汉字编码位置】(详细)
◆〖内码〗国标内码GBK;GB2312;
◆〖可用〗DOS,Windows系统及其他中文系统均可用;
◆〖用法〗直接粘贴即可.
【简单释义--来源于金山词霸】纛 dào <释义1>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释义2>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 【详细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纛1 [dào ㄉㄠˋ]
[dú ㄉㄨˊ]
[《廣韻》徒到切,去号,定。]
[《廣韻》徒沃切,入沃,定。]
1.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尔雅·释言》:“纛,翳也。” 郭璞 注:“舞者所以自蔽翳。”2.帝王车上用牦牛尾或雉尾制成的饰物。《史记·项羽本纪》:“ 紀信 乘黄屋車,傅左纛。” 裴駰 集解:“ 李斐 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輿車衡左方上注之。’ 蔡邕 曰:‘以犛牛尾爲之,如斗,或在騑頭,或在衡上也。’”《南史·萧颖胄传》:“詔贈 穎胄 丞相,前後部羽葆、鼓吹、班劍三十人,輼輬車、黄屋左纛。” 唐 韩愈 《荐士》诗:“悠悠我之思,擾擾風中纛。”3.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唐 许浑 《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诗:“ 柳營 出號風生纛,蓮幕題詩月上樓。”《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初,會軍 汜水 , 朔方 將 張用濟 後至,斬纛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佇看胡衣熨帖拜神京,彩纛高於百尺亭。”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汉字】鬻
【笔画数】22
【笔顺】5154312345151251254312
【汉语拼音】yù
【拼音编码】 yu4
【五笔编码】 xoxh
【繁体字】
【GBK编码】E5F7
【郑码】YZJL
【注音符号】ㄩˋ
【广东话】juk6
【汉字编码位置】(详细)
◆〖内码〗国标内码GBK;GB2312;
◆〖可用〗DOS,Windows系统及其他中文系统均可用;
◆〖用法〗直接粘贴即可.
【简单释义--来源于金山词霸】鬻 yù <释义1>卖:~歌。~画。~文为生。卖儿~女。 <释义2>〔淫~〕水流溪谷之间。 <释义3>古同“育”,养育。 ===================== 【详细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鬻1 [yù ㄩˋ]
[《廣韻》余六切,入屋,以。]
亦作“ 俼1 ”。
1.卖。《孟子·万章上》:“ 百里奚 自鬻於 秦 養牲者。” 唐 杜甫 《岁晏行》:“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清 昭槤 《嘯亭杂录·法和尚》:“至於市井間繪圖鬻之,久之未已也。”2.引申为谋取私利而出卖。《战国策·齐策二》:“ 齊王 聞之,怒於 儀 ( 張儀 ),曰:‘ 衍 ( 公孫衍 )也吾讎,而 儀 與之俱,是必與 衍 而鬻吾國矣。’”《战国策·赵策四》:“今 趙 留天下之甲於 成臯 ,而陰鬻之於 秦 ,已講,則令 秦 攻 魏 以成其私封。”3.购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劉器之 安世 , 元佑 臣也,晚在 睢陽 以鏹二十萬鬻一舊宅。”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杂智·狡黠》:“ 生光 持杯一雙來售,云出自中官家,價可百金,止索五十金。縉紳欣然鬻之。” 清 刘灜 《珠江奇遇记》:“此妮子鬻自 梧江 ,名 繡琴 。”4.炫耀;卖弄。《後汉书·郅恽传》:“昔 伊尹 自鬻輔 商 ,立功全人。” 李贤 注:“鬻,自衒賣也。”参见“ 鬻寵擅權 ”。5.通“ 育 ”。幼稚。《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思。” 毛 传:“鬻,稚。” 陆德明 释文:“鬻,由六反。 徐 居六反。” 孔颖达 疏:“《釋言》云:‘鬻,稚也。’ 郭璞 曰:‘鞠,一作毓。’是鬻爲稚也。” 阮元 校勘记:“案 浦鏜 云:‘鞠誤鬻。’是也。”一说养。 朱熹 集传:“鬻,養;閔,憂也……以我情愛之心,篤厚之意,鬻養此子,誠可憐憫。”6.通“ 育 ”。生育;养。《礼记·乐记》:“毛者孕鬻。” 郑玄 注:“鬻,生也。”《庄子·德充符》:“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陆德明 释文:“天鬻,音育,養也。”7.用同“ 越 ”。超越。参见“ 鬻度 ”。8.通“ 俗 ”。9.姓。 周 有 鬻熊 ,为 文王 师,封为 楚 祖。见《史记·楚世家》。
鬻2 [zhōu ㄓㄡ]
[《集韻》之六切,入屋,章。]
亦作“ 俼2 ”。
1.同“ 粥 ”。《尔雅·?脱浴罚骸板鳎右病!薄兑抢瘛な可ダ瘛罚骸? 夏 祝鬻餘飯,用二鬲于西牆下。” 郑玄 注:“鬻餘飯,以飯尸餘米爲鬻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粥,之六反。”《左传·昭公七年》:“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 杜预 注:“於鼎中爲饘鬻。饘鬻,餬屬。” 孔颖达 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餬、饘是其别名。”2.见“ 鬻2鬻 ”。3.通“ 煮 ”。《周礼·春官·肆师》:“及果,築鬻。”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築煮,築香草煮以爲鬯。” 陆德明 释文:“鬻音煮。” 孙诒让 正义:“謂當有祼者,此官則築鬱煮之以授鬱人,使以和鬯而實彝也……凡經作鬱,注例用今字作煮。” 元 虞集 《天根子赞序》:“海岸有草,與子採之,鬻傾立成黄金矣。” 清 汪中 《广陵对》:“天下無事,則鬻海爲鹽,使萬民食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