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点睛文化编辑部2016语文高考冲刺卷5答案和作文
第一篇:《2016高考百日冲刺试题·语文(一)》
2016高考百日冲刺试题·语文(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在近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畿辅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元、明、清三朝,有两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环绕京城的畿辅更是展现这一文化形成过程的核心区之一。元代虽然始终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在中书省辖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而后的明代,在封建的大汉族主义民族观主导下,北直隶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朱棣也曾讲:“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据《明英宗实录》载,少数民族在北直隶“不下万余,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及至清代,统治者实行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隶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如蒙古正黄旗人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坛数十年,与大兴朱珪交游密切,所作诗文风靡一时。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增添了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元明清三代的畿辅以今天京、津、冀地区为主体辖区,其文化代表着中央主体意识形态观念,直接接受皇权辐射,均有浓厚的泛政治色彩。畿辅文人的作品与时事、政治的关系紧密;与之相对,元明清时期的另一个文化中心——江南地区,吟风弄月的作品似乎更多。从方志编纂体例上也可看出畿辅文化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同治《畿辅通志》便收入了大量与畿辅有关的“诏谕”和御制的“宸章”(即诗、文);光绪《承德府志》也收入了“诏谕”和大量御制“宸章”。
纵观元明清畿辅文化从中心到边缘的递减效应,可以找出规律性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南北水陆交通线周边更能有效地传导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其次是地区原有文化底蕴决定接受文化中心影响的程度;再次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受到文化中心的感召;最后是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也会相应改变其与文化中心的互动关系。如,出于民族政策的需要,承德在清代成了政治文化的重要舞台;沿海贸易的发展使得天津府在清代大幅提高文化地位,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等等。
将畿辅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进而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透视其既中心又边缘的环状夹层状态,可以为理解政治文化的影响传递途径提供一个生动的模型。畿辅地区环绕首都,代表国家主体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辐射,亦不断吸纳、丰富自身的内涵。畿辅文化自上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多区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所以,考察元明清畿辅文化,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畿辅是环绕京城的地区,它是近千年来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之一。
B.元代统治者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是为了巩固政权,于是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元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失败。
C.明代北直隶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居住在北直隶的少数民族还是较多,占了畿民的三分之一。
D.清代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坛
数十年就是一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京、津、冀地区为元明清三代的畿辅主体辖区,由于直接接受皇权辐射,文人的作品与时事、政治的关系紧密。
B.清朝不同时期编纂的《畿辅通志》和《承德府志》,都收人了与畿辅有关的“诏谕”和御制的诗文,体现了畿辅文化的特点。
C.畿辅文化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畿辅交汇,形成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也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
D.要观察畿辅文化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透视其既中心又边缘的环状夹层状态,就要将畿辅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明、清三朝虽然奉行的民族政策不同,但是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化得以相互碰撞、融合。
B.元明清三代文化中心不止畿辅这一个,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畿辅文化的政治色彩浓厚,江南地区的文化则生活色彩多一些。
C.清畿辅文化的影响是从中心到边缘递减,其影响因素有交通、地区原有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政策的改变等。
D.文本先后阐述了畿辅地区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的过程,畿辅地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畿辅地区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年二十时,兄顺天路总管弘略上计寿阳行都,....
留弘范摄府事,吏民服其明决。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从亲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弘范营城西,璮出军突诸将营,独不向弘范。弘范曰:“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遂筑长垒,内伏甲士,而外为壕,开东门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广,璮不知也。明日,果拥飞桥来攻,未及岸,军陷壕中,..
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垒门,遇伏皆死,降两贼将。
移守大名管民总管。岁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从出,弘范辄免之。朝廷罪其专擅,弘范请入见,进曰:“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帝曰:“何说也?”对曰:“今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欠仓库乎!”帝曰:“知体,其勿问。”
括诸道兵围宋襄阳,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练之卒,勇悍难制,故命领之。戍鹿门堡,以断宋饷道,且绝郢之救兵。弘范建言曰:“国家取襄阳,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
其自毙也。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帅府奏用其言,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马,亲率二百骑为长阵,令曰:“闻吾鼓则进,未鼓勿动。”宋军步骑相间突阵,弘范军不动,再进再却,弘范曰:“彼气衰矣。”鼓之,前后奋击,宋师奔溃。2016高考冲刺卷语文答案
入朝,疾作。病甚,与亲故言别。卒,年四十三。
(选自《元史·张弘范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B.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C.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D.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弘范能文善武,办事精明强干。他很会写诗歌;他代哥哥处理总管府事务,处事明达有决断;他强硬处置胡作非为的蒙军。
B.张弘范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他准确判断出李璮的想法,于是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挖深壕沟,埋伏士兵,最终打败了敌军。
C.张弘范一心为民,富有远见。当水灾发生后,他下令免除百姓的租税;面对朝廷的责怪,他向皇上阐述了藏富于民的道理。
D.张弘范临危不乱,身先士卒。面对宋军的突袭,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积极应对;他亲自率领骑兵与敌周旋,取得胜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5分)